9月3日7点半,张金桥刚从火车下来,家都没有回,就马不停蹄地往位于南洋镇月青村的桃园赶。“我和市农科院的专家约好今天上午见面,一起研究我从北京带回来的桃树品种改良方案。”张金桥说。
提起张金桥,在桃树种植领域里,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短短4年时间,这位“桃博士”创办的盐城市金灿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区乃至全市面积最大的桃树种植基地。
“南下”赚取第一桶金
年轻时候的张金桥就有一股闯劲。一只背包、一张车票,一个人到深圳打工。“小时候家里穷,没读过什么书,只有一身的力气。”回忆起1992年南下打工时候的生活,张金桥笑着对记者说,“随便在一个工程队找了份活,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没想到就是这份随便找的一份工作,为张金桥赚得第一桶金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各种音响设备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物,而张金桥所在的工程队正是给写字楼、会议室安装音响设备,每天的业务量非常大。“白天在工程队埋头干活,别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我一个人全包;晚上就在简陋的工棚里学习研究电器电路知识。”张金桥说。工程队老板发现这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小伙子能吃苦,又好学,就让他接触学习核心技术,很快,张金桥就成了一个音响安装、调试、经销的多面手,在得到老板赏识的同时,自己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2003年,我离开了之前的工程队,和家人一起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专门从事大型场馆的音响安装调试业务,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诚信的经营,生意越来越红火,业务也不再局限于深圳,周边的惠州、东莞都有公司的经销点,手下的员工也从起初的五六个人发展到2012年的20多人。”张金桥回忆道。可是身在千里之外,张金桥的心却总是挂念着自己的家乡,返乡创业的欲望在他的脑海里越来越强烈。
二次创业做起“桃博士”
2013年,张金桥带着家人,回到了阔别20年的家乡。“出去的时候我是个农民,如今回来了,我还要做个农民,种出绿色无公害农作物,造福一方百姓。”张金桥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月青村承包163亩土地进行高档水果的种植。
“为了找到合适的果树苗,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农科院,到各个地方去取经。”9月3日,张金桥从桃园内临时搭建的办公室里,搬出一只木制的大箱子。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几十套他从各地带回来的种植手册,“通过半年时间的考察、请教、学习,最后选择了油桃和水蜜桃,全部引进河南郑州果树研究所的适宜本地生长的树苗。”
2014年,当一株株小拇指粗的树苗种下去之后,张金桥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学习田间管理。“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干活,一直忙到深夜12点,都快累瘫了。”回想起农场刚起步时候辛劳的日子,张金桥仍然感慨:“那时一百多亩地,只有几个工人,大暑天里,大部分活都是自己干。干农业,吃不了苦肯定撑不下去。”
作为农场负责人,张金桥非常重视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种田和企业管理不一样,很多东西要不断学习。所以我一直不敢放松,经常参加农业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每个月都要到外地去考察取经。”
经过三、四年的培育发展,张金桥迎来丰收之年。记者了解到,今年,20亩早熟红芒果油桃,短短5天就被客户采摘一空,20亩的黄金水蜜桃,也全部销往全国各地,中油16的苹果桃还未正式上市就被预订了30亩地,平均亩产值约1.5万元。同时,农场的果品还通过了“绿色食品A级认证”,是全市唯一一家。
推广种植打造“桃子村”
“桃园发展逐渐走上‘正轨’,我现在就寻思着怎么在现有基础上再壮大。”谈到规划,张金桥有所思考,后期准备把果树的品种再次进行改良,避开梅雨季节挂果采摘,时间跨度再拉大,等这一技术成熟了,就往周边推广,形成规模化种植,让更多的人吃到绿色食品,更好地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
“160亩桃园,要是丰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卖不完,我准备明年创新尝试新概念销售,打破油桃销售季节和物流的局限,打造现实版的‘开心农场’。”张金桥说。桃园将桃树以棵为单位对外出租,桃树出产的桃子归消费者所有,消费者还可以在树下的土地上种各类蔬菜,日常打理交桃农负责。同时,工作人员在田间地头安装高清摄像头和实时传感器,今后,“农场主”们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用网络或手机查看桃树、蔬菜的生长情况,还可以完成浇水等简单打理。
就在记者和张金桥交谈时,不时有群众来找张金桥,咨询他种油桃的技术。“我算是这里第一家种油桃的,看到我种油桃收入比种其他作物要高,一些村民也萌生了种油桃的想法。对此,我就一个态度,不管谁想种,我都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他。”张金桥对记者说,从来都没有想过,别人种油桃会影响我的销路,抢走我的客源,反而,我会向我的客户推广介绍大家种植的油桃,让我们月青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桃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