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告慰“漂泊在外”的烈士?或许就是帮他们寻到亲人寻到根。前不久,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诸暨西施眼、今日头条相继报道了为长眠在绍兴柯桥区稽东镇龙西村上阳岭的寿水清烈士寻亲的新闻,很快就有好消息传来。
当地村民自发为烈士寻亲
烈士寿水清又名寿奎清,1924年出生在诸暨西部青山革命老区寿廊坞(现大唐街道大地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兄弟姐妹5人,他是老大。他牺牲在稽东镇与赵家镇交界处的上阳岭,当地墓碑上依稀能看到“烈士牺牲于1948年6月25日”的字样。
据了解,1948年6月下旬,这里发生过一次激烈的战斗。作为亲历者,88岁的黄望福对那场战争记忆犹新。当时只有12岁的黄望福正在山上挖笋,一颗子弹“嗖”一下从他头顶飞过,吓得他赶紧躲了起来。这时候,他看见一个年轻的战士端着机枪冲了出来,勇敢地向敌人扫射。“他冲下来没多久就被子弹击中,牺牲了。”黄望福说,参战的队伍是金萧支队,曾在山上村民的茅草屋里留宿过好一阵子。这名年轻机枪手牺牲后,战友将他安葬在岭东头,后来又迁移了几个地方,并立下烈士碑。
见过烈士碑的村民只知道他叫寿水清,牺牲于1948年6月25日。他从哪里来,是什么样子的,成了村民心里最大的疑问。“我们小时候,每到清明节,老师都会带我们过来瞻仰烈士墓。”龙西村党总支书记钱永法告诉记者,烈士墓存在已久,村里人都很敬仰这位先辈,也想知道他的来历。
“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这些烈士用生命换来的。我们想帮助他找到家人,告慰英灵。”稽东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宋华伟说,他们想到了向潮新闻“记者帮”求助: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帮烈士找到亲人。
亲属们也曾苦寻多年
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名会员是寿水清烈士的同村人,他看到网上的报道后,第一时间把这个信息转发到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微信群里,领导也十分重视,当天晚上他就打听到了寿水清烈士的亲人。虽然同辈兄妹都已过世,但还有3个侄子和3个侄女,仍居住在大唐街道。
“我老爸那一辈一直在寻找,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们一定会去老爸坟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听到寿水清烈士的安葬地找到了,侄子寿汉土十分高兴。他说小时候经常听父亲提起这位未曾谋面的大伯,离家时才二十几岁,尚未成家,没想到村里同去的战友回来后,带来的是大伯牺牲的噩耗。打那以后,寿汉土的奶奶、父亲、姑姑等老一辈,经常会去打听寿水清葬于何处。因为安葬地几经迁徙,地址已无从考证。
另一位亲属说,寿水清牺牲后,亲人们曾四处寻找,还托本村离休的金萧老战士寿小林到市民政局找线索。他母亲日思夜想,在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托咐儿孙们继续寻找。但终因牺牲地址不明,没有线索,信息不畅,寻亲搁置下来。
揭开炮火中的英勇事迹
6月20日,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梅雨,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牵头,烈士的亲属们终于来到墓地祭拜,并对墓碑描红。
寿廊坞曾是路西(金萧)地方武装组织的重要隐蔽基地,当年金萧领导蒋忠、蒋明达、杨光等同志常年活动于此,寿水清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7年5月,寿水清参加了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1948年春编入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三游击支队“坚强”部队。
1948年6月25日,上阳岭之战中,寿水清端着机枪,冲锋在前,勇敢地向国民党军队扫射,在激烈的交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4岁。这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为打开会稽地区武装斗争新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忆当年炮火,居住在上阳岭的91岁老人蔡贵芬说,她家有一本当年参加过会稽地区游击战争老兵写的回忆录,书中还记载着寿水清就是牺牲于这场上阳岭战斗。牺牲后,将他安葬在岭东头的荒山野岭中,后迁移到现在的地方安葬,并立了一块“永垂不朽”的烈士纪念碑。
当天祭拜结束后,一行人在龙西村文化礼堂座谈。该村党支部书记钱永法表示,村里已多次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烈士墓事宜,希望继续对接,是就地维修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迁回诸暨,都充分尊重家属意愿。
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烈士的亲属想接亲人“回家”,让亲人魂归故里,将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帮助亲属共商烈士墓回迁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