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蚌埠 > 文字新闻
蚌埠市着眼“四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7-08-21  来源:蚌埠经济开发区  发布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

  作为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城市、安徽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蚌埠曾诞生安徽省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块手表、第一台空气压缩机、第一台收音机等,制造业是发展的根基所在、潜力所在。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核心战略,握紧拳头、决战工业,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政策、打基础,抓创新、促融合,强供给、增效益,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修复,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的良好态势。2016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743.17亿元,连续七年进位,成功重返全省前三位次;完成工业投资730.24亿元,增长18%,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迈上千户,达1162户。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9.66亿元,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10.3%,居全省第1位;完成工业投资432.39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5.3%,居全省第3位;其中技术改造投资317.35亿元,同比增长69.6%,居全省第1位。

  一、主攻“三大领域”,全力提升产业实力

  一是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围绕“三重一创”,编制完成硅基新材料基地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制造、专用电子器件等首批3个市级基地,构建“1+3”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体系。加快推进8.5代TFT-LCD玻璃基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豪威科技交互式电子白板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内首条日熔化量70吨触摸屏用高强度盖板玻璃项目点火投产,投资50亿元亚洲最大凯盛新型显示模组项目正式开工,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在2016年省级评估中居全省前列,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安徽蚌埠打造‘新玻璃’产业高地”。

  二是主攻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出台《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办法》,对技术改造升级企业按技改后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连续三年分别给予60%、50%和40%等额度补助,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紧抓国家、省支持城区老工业搬迁改造政策机遇,组建50亿元“淮河兴业”退市进园融资平台,加快推进西部城区5户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16户商混企业退市进郊和34户老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西部城区5户重点化工企业全部签订退市进园协议,中粮生化燃料乙醇、丰原集团维生素C及其衍生品迁建、天润化工聚丙烯酰胺等项目加快建设,丰原集团年产60万吨淀粉糖、年产3万KW热电联产、年产3万吨L-丙氨酸等一批项目建成或即将建成。

  三是主攻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工业设计产业的实施意见》,设立“工业设计专项资金”和8亿元“育珠设计产业基金”,启动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成立市级工业设计协会,编制《蚌埠市工业设计“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快培育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先后成功承办三届安徽省“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认定市级工业设计中心22家、省级7家,先后获得至尊奖2个、金奖2个、最佳创新设计等专项奖3个,重点培育中集安瑞科、金洋机床等一批工业设计企业。规划18万㎡工业设计产业园,推进工业设计特色小镇建设,完善设计服务、人才培训、产品展示等功能,促进工业设计从单纯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二、壮大“三大主体”,全力激发企业活力

  一是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支持凯盛集团、豪威科技等优势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安徽国轩收购永红电子,玻璃设计院兼并盛世新能源,北泰汽配产业园与大富科技实现重组。引导安徽柳工、中粮生化、丰原集团等“二次创业”、对外合作,安徽柳工与意大利ISOLI公司合作研发的具有国内领先技术高空作业车成功下线,丰原集团匈牙利柠檬酸、巴西大豆和玉米深加工等项目加快建设。

  二是助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加快中小企业产业园、产业集聚专业镇、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平台建设,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130余万平方米,引进入驻企业200余家,小企业创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专业镇总数达22个。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出台降成本减轻实体经济企业负担政策措施“35条”,年减轻企业负担约26亿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先后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5户,涌现出昊方机电、华益导电膜等一批细分市场“小巨人”。

  三是助民营企业做新做活。落实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40条”,借力省与全国知名民企业合作座谈会,成功签约豪威科技交互式电子白板、德力集团玻璃产业园等民企合作项目81个,居全省第3位。深入开展“行走企业”、“千干扶千企”活动,组织千名机关干部“一对一”挂点帮扶千家企业,解决难题、助力发展。截止目前,市政府领导先后深入县(区)走访调研企业100余次,挂点干部累计走访企业4000余次;收集问题建议655个,解决问题588个,办结率达90%。与浙江大学等合作,培训提升优秀民营企业家100余名,民营经济综合考核居全省第4名,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三、瞄准“三大方向”,全力挖掘发展潜力

  一是推进产业高端化。瞄准产业链中高端,设立1亿元专门面向驻蚌单位的创新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发挥驻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优势,构建技术和产业、金融和资本、平台和企业、制度和政策4大创新体系,推进玻璃设计院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成功签约北大—凯盛石墨烯研究中心,攻克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4G综合检测仪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信息显示超薄玻璃厚度突破0.15毫米,铜铟镓硒(CIGS)太阳能组件制造公司CIGS薄膜组件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二是推进生产智能化。深化两化融合专家组诊断服务,先后认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99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46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8家,创建昊方机电、凯盛科技等一批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工业机器人专项支持,推进凯盛科技、汇精模具等企业智能化改造,大力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等智能产业,打造中科电力、中航三鑫等一批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数字化示范生产线。

  三是推进发展绿色化。坚持把绿色理念贯穿工业发展全过程,大力推广“种养加”一体化模式,培育丰原集团、现代牧业、大成食品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施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升级,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行星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全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单位”,为皖北唯一一家。

  四、突出“三大重点”,全力增强发展支撑力

  一是强化发展平台支撑。加快中科院成果转化中心、复旦大学(蚌埠)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建设,拥有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丰原医药企业技术中心等1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达137个。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17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47家,居全省三甲、皖北首位。拥有高新技术开发区、龙亢现代农业示范区2个国家级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达8个,建成区面积127.7平方公里。

  二是强化质量品牌支撑。推进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培育中国驰名商标6件、安徽省著名商标 109件,拥有中国名牌3个、安徽名牌 65个。出台《蚌埠市鼓励采购名优特新产品实施办法(实行)》,建立蚌埠市名优产品目录库,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名优特新产品发展。实施工业精品、新产品“双品”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双环电子汽车空调鼓风机调速电阻器等省工业精品15个、新培育普源新型离心机等省新产品7个。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支撑。组建30亿元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23亿元的省高新投招商致远股权投资基金、2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基金、7亿元市级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全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达25家。落实重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调度管理办法,建立拟用地工业项目联审制度,福淋乳业搬迁等43个项目通过联审,共保障工业用地5914亩。

  虽然,蚌埠市制造业发展取得一些成果,但认真梳理,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不高、支撑配套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将重点围绕“12345”,推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一是瞄准“1”个目标。以“中国制造2025”为总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为突破,坚持走具有蚌埠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争创试点示范,探索老工业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和共性经验,打造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制造业发展中心城市。

  二是围绕“2”条主线。紧盯产业发展新型化、绿色化方向,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一行动计划”,全力推进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以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存量企业技术改造、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业节能绿色改造,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是筑牢“3”大阵地。全力推进省硅基新材料和市智能装备、专用电子器件等产业集聚基地建设,提升环保装备、精细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完善中小企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专业镇等孵化功能,打造多层次产业发展基地。紧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大机遇,通过构建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打造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三大“工业走廊”,提升国家级高新区产业承载水平,持续优化服务,打造中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承接目的地。

  四是坚持“4”个优先。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及支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确保每一项政策、每一项措施都落实到位。同时,集中力量、集中资源,优先政策支持、优先要素保障、优先服务表彰、优先考核推进,加快形成促进制造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五是聚力“5”大重点。发挥在蚌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快比亚迪云轨制造、泰富重装华东智能产业园、西部重点化工企业退市进园、工业设计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产业融合、两化融合、军民融合,重点加快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基础制造、服务型制。

上一条:蚌埠市全面落实十大方面二十二条降低企业成本政策措施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