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社会治理的重心不断向基层下沉。2016年起,徐汇区为了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空间少、资源散、功能弱,基层治理缺少有效平台的状况,在街镇层面率先启动“邻里汇”建设,并逐步向居民区延伸,建设了区-街镇-居民区“1+13+306”三级“邻里汇”网络,实现了区域内“邻里小汇”全覆盖。
“十四五”开局之际,徐汇区从家门口的文化“汇”客厅到功能强大的公共服务融合空间,打造具有广泛性、独特性的“邻里汇”、“水岸汇”服务品牌,实现了内涵品质的“三级跳”,紧扣人民需求建设的3.0版“汇”客厅,切实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持续供给了高品质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本期“徐汇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案例”,带您走进“邻里汇”“水岸汇”~
一是直面瓶颈难题。近年来,基层社区居民普遍反映公共服务空间少、资源散、功能弱等问题亟需解决。尤其是在双A战略引领下的滨江沿岸,艺术气质渐浓和配套服务短缺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是探索破局之路。“邻里汇”,是2016年区委、区政府着眼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而探索构建的覆盖“区-街镇-社区”一站式社区公共服务和治理平台,成为打开社区多彩生活“金钥匙”。“水岸汇”,是徐汇滨江建设历经10年,对原有沿江空间的提质扩容和功能改造。按照“因地制宜、一站一品”的要求,今年已成功布局20处,成为共享卓越西岸新生活的“水岸珍珠”。
一是空间赋能治理。在小区综合治理、风貌区保护利用等城市更新中深挖盘活资源,让渡更多友好空间予民,打造66梧桐院·邻里汇、云建筑·水岸汇等载体,并获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家门口的好去处”。同时带动市场主体参与公共空间建设,在星巴克、乔咖啡等商业空间融合公共服务内容,激发社会力量的内生动力。
二是内涵赋能品质。结合“海派之源”文化品牌建设,一方面注重社区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让社区成为文化“培植地”和“滋养屋”。另一方面推进商旅文融合、深化衡复风貌区活化利用、释放西岸当代文化能量,以丰厚的文化内涵赋能文旅公共服务内容,增强市民游客对城区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三是数字赋能服务。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提供丰富的线上文旅资源,在疫情下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不间断。开发“建筑可阅读宜居示范区智慧导览”项目,加强公共文旅智能终端的布局和运用。积极对接“文化上海”“城市旅游优惠平台”等市级宣推平台,重点推进涵盖全区公共文旅资源的“徐汇文旅云”,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是筑牢服务网格基石。在邻里汇网格基础上,将文艺理念、审美品质融入城区规划建设全过程,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服务薄弱、暂未覆盖的边缘区域,深入排摸空间载体,广泛覆盖数字化新基建和应用场景,拓展完善点位布局和线上线下服务功能。
二是强化品牌建设意识。坚持品牌塑造、服务升级、功能提升、内涵拓展,完善“艺术+生态+服务”相融合的滨水公共服务体系,打响面向市民游客共享共情的“水岸汇”品牌。在邻里汇工程、水岸汇的基础上,拓展文旅+融合新载体和服务供给,完善标准体系、制度规范和评估指标。
徐汇将对标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总目标,围绕“卓越徐汇、典范城区”城市发展愿景,以贯彻落实《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为抓手,通过多元共治、多维赋能,不断推进徐汇卓而独特的公共文旅服务建设。
徐汇区在已有“邻里汇”建设基础上,进一步面对新时代市民群众需求升级,聚焦发现需求、寻找共性、解决堵点,不断拓展公共文化落地应用场景。目前,“邻里汇”“水岸汇”已被正式纳入《徐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站在新的起点,徐汇继续着眼“五个人人”的努力方向,通过持续赋能“邻里汇”,持续推动建设“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