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午后暖阳下,叽叽喳喳的喜鹊在马路边高大的梧桐树枝间跳来跳去;青砖灰墙边,三三两两的老人或倚树闲谈,或在路边椅子上下棋。这条位于合肥市包河区曙光南路的几十年老街,改造后,变成全市老城复兴局部改造标杆之一。600余米长的小巷,清爽干净,与项目名称“小隐于野”完美匹配。
两公里开外,规模是小隐于野数倍的罍街,2013年一期投入运营,揭开安徽老城复兴序幕。罍街现已扩展到三期,发展为集文创、娱乐、研发于一体的上亿级商业业态,成为安徽老城区整体、有步骤改造的典范。
从局部到整体,两个看似独立的项目,诠释了包河老城复兴的思路:对存量资源进行整合,一街一案、一片一策,盘活老城,让城市整体优雅地成长。
美国著名建筑师埃罗·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可以看出它的抱负。”以包河为例,老城以占包河19%的面积、56%人口承载着全市的历史与记忆,老城发展事关民生,决定城市品质,是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环节。
更新核心:文化塑魂
新城有温度,老城有厚度,让城市变得更加有特色、有吸引力、有竞争力,这是每座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包河亦不例外。2018年4月初,包河老城复兴战略全面启动。在此之前,老城如何复兴,谁来复兴,怎么复兴,如何可持续,等等,包河已经积累了充分的经验。
马路尽头的苏式建筑,路边高大的梧桐树,几十年老门洞的雕梁画栋,甚至街边小吃铺等,曙光南路承载着太多老合肥人的记忆。“我们改造的宗旨是,突出市井文化,突出邻里关系,强调文化+街道提升+片区更新+社区关系。”安徽小隐于野商业运营有限管理公司总经理彭朝晖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旧貌还原只是一种形式,为的是让老年人闲暇唠嗑时觉着亲切舒服,让年轻人感到温暖、安静,觉得是个有趣的地方,还想再来。
李阿姨自20世纪50年代起住在曙光南路片区。在她看来,以前那一带破旧,“人一干净就有了精神,环境也一样。在2018年10月改造后,变化挺大的,没有大拆大建,但街道干净了,灰墙、老树,又回到了以前那个样子!”
“回到旧时温暖,但是一定要过新的日子,让新日子过出旧温暖,形成融合的再生人文模式。”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幸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老城复兴主要解决老城空心化问题,“与‘三旧’改造相比,我们提出,复兴不再是单一的空间腾挪,而是从城市成长、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内涵的角度进行外延,将每个街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培育、环境提升、民生问题改善、文化等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考量,关注发展更关注文化延续,既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又达到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
涉及到文化,其载体和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竹西社区,有一个“半亩方塘”城市阅读空间,1800平方米内藏书10万多册,可同时容纳上百人开展阅读活动,2018年以来,举办了包括图书分享、周末影院、手工制作、智力问答等在内的数十场活动。类似“半亩方塘”这样的城市阅读空间,到2018年底,全区已经扩展到11家,虽然规模不同,但这些阅读空间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书籍配置上根据周边居民构成和需求合理安排,为市民提供就近、便捷、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像“满天星”一样散布到城市各个角落,让城市散发出翰墨书香。
“在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大势下,城市阅读空间的建设有利于构筑群众成长、交流的书香平台,培养优秀的阅读习惯和饱满的精神世界。”包河区区长李命山说。
更新路径:微改造与全面改造并举
老城全面复兴,这是一项比新城建设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考验的不仅是专业,更是智慧。自2013年以来,该区半生缘、中隐于市、后街、春薹街、邻里坊等特色街区陆续投入运营,目前尚有几十个项目正在改造中,这些项目在更新时,思路各一,旧厂不一定全面改造,也可以微改造,旧城旧村不一定微改造,也可以全面改造,一切因地制宜。
但是,不作统一规划并不意味着各行其是。在改造时,包河提出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重点突破,梳理重点区域,切准定位,包括产业、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坚持项目带动,以具体的项目落实,保证执行落地;三是坚持创新,以实现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目标突破。
在这种导向下,包河将城市更新分为两大类,一是全面改造,即成片改造,“罍街通过一期二期三期,分批次分重点,有节奏地完成整体改造。”合肥罍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项目部副部长丁锐说。
二是微改造,“一个街道,甚至一个小巷,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更新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居住条件,激发老旧城区活力。”李幸松说,城市发展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必然要对原来不适应的区域功能等进行完善和提升。“有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厚重,就适合进行局部修改,而有的地区比较适合用外科手术式推倒重来,不能用一种形式来简单地否定另一种。”
相对于整体改造,微改造则铺天盖地。包河区雨花社区有一幢面积1200多平方米的独栋4层建筑,一直对外商业出租,2018年社区将这幢建筑作为公共文化场所,在改造后免费对外开放。
2019年,包河提出,实施“微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小游园、小广场、小健身场、小活动中心等,让群众从细微变化中感到城市更加宜居。
“回归到城市更新的初衷,优化城市结构,改善城区环境,为地区产业升级提供空间。在这个过程中,维护居民利益是第一要务,推动城市升级改造的目的是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实惠,这才是城市更新的本义。”李幸松说。
参与主体:政府+市场
2018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合肥市包河区第四届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对包河区情做出新判断,包河是全省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地理版图中心。包河处于进一步扩大国内影响、加快国际化步伐的新阶段,是发挥更大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更大集聚辐射作用的新阶段,是更高水平创造和美生活、建设幸福家园的新阶段。
显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社会各方参与。罍街成功运营,不但唤醒了沉睡的城市资本,也激活了观望的社会资本。
“城市更新,适合小型房地产商,毕竟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彭朝晖坦承,近年小型房地产商寻求转型,此时,包河提出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鼓励有实力、有资质的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当时毫不犹豫,一头扎进来了。相较房地产,这一行资金回笼慢、要求高。但做成一个成功的项目,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一样,很有成就感。”
为了调动市场积极性,包河区规定,区级层面负责城市更新年度计划、片区策划方案的制定,以加强整体统筹,确保对环境交通、公共空间、历史文化等具有长远影响和外部性的项目整体实施到位,避免市场挑肥拣瘦,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具体到项目建设方和最终执行,街镇是主体。
“这在执行时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层级,便于沟通和调整,二是街镇最熟悉社区情况和居民诉求,充分发挥各街镇主动性、积极性,大家相互竞争,避免了整齐划一,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的风格。”李幸松说,社会资本进入,政府解决了短期内巨大资金缺口问题,也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以小隐于野为例,芜湖路街道履行公共安全、公共配套、公共服务等公共部分建设职能,项目方按照规划,做好项目建设和后期管理运营,企业回报则依靠租金等收费来实现。“以前,有的收费项目服务跟不上,费用收不上来,各方抱怨,造成脏乱差。改进服务方式后,大家都满意。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初期改造投入500万元左右,大概需要5年能收回本金。”彭朝晖说。
李幸松告诉记者,芜湖路街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招商引资,通过招投标方式,筛选社会资本对城市更新进行投入,但前提是要维护公众利益、为社区创造条件,街道在多方关系中,起到协调、引导、监管和调解的作用,确保社区公共利益得到保护。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该政府的事情政府做,该市场的事情市场办。运用市场的手段,撬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老城复兴,着力打造一批市民欢迎、市场认可的精品项目,确保可持续推进。”包河区委书记葛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