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到有,从触底反弹到繁荣向前,从传统模式到新兴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是合肥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这当中,江淮汽车的发展就是合肥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驰骋“江淮”,一路向前。
第一辆载重汽车诞生地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直到1956年7月14日,由长春一汽生产的“解放”牌载货汽车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国产汽车之梦。仅仅10年之后,在安徽的巢湖之畔,安徽的第一辆汽车也试制成功,填补了我省汽车工业的空白。这辆汽车以流经安徽的两条水域长江、淮河而被命名为“江淮”牌。
据档案记载,1964年1月巢湖汽车配件制造厂正式成立,这也是江淮汽车厂的最早雏形;5月改名为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同年8月,江淮汽车制造厂由巢县迁至合肥市东流路,那时也许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制造汽车配件的小厂,最终生产出了江淮大地上的第一辆汽车,从此开始了安徽汽车50多年的发展历程。
韩益华,曾任江淮汽车总工程师,1942年7月出生的他,1965年从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不久就被分配到了江淮汽车制造厂,一直工作到2001年退休。可以说他亲历了江淮汽车的创业发展历程。
在那个年代,合肥工业发展落后缓慢,没资金没技术,江淮汽车厂也是如此。据韩老回忆,建厂初期选址在一片荒地上,泥泞不堪。然而就是在这个荒岗起伏、稻埂蜿蜒的小厂里,韩老和他的工友们发扬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精神,终于试制成功了汽车的“大脑”——两台HF270型汽油发动机。在此基础上,1968年4月,江淮第一辆2.5吨载重汽车也随之诞生。这在合肥乃至安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都有着重大意义。
“那种喜悦心情是无法言表的!”据韩老回忆,这辆2.5吨载重汽车生产出来后,他们一行几人就驾驶着这辆载重汽车开了两天一夜去首都北京报喜,“一行人浩浩荡荡,意气风发,我记得到北京是从新华门进入的,受到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及一机部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国务院领导就指出,江淮汽车的诞生意义重大,安徽有实力搞好汽车工业,国家就要大力支持。”
而到了196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纷纷以“大会战”形式组织汽车生产,江淮载重汽车也首次投入批量生产,当年就生产了307辆。从设计到制造,从一无所有到发动机和载重汽车的批量生产——这当中的时间就只有短短的五年。
时间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当时众多的国有企业一样,江淮汽车厂同样带着浓厚的时代印迹:产品单一,工艺落后;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方面拿不到国家计委给的原材料供应计划,另一方面又拿不到整车生产出来进入市场的分配计划。“磕头买进来,烧香卖出去。”有人曾这样形象地比喻当时江淮汽车厂的困境。勉强维持、经营惨淡……面对这样的窘境,曾经创造辉煌的江淮人当然不会就此沉沦,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做出了背水一战的选择。
而这个“背水一战”的决策方案就是,“重点发展客车专用底盘,适时发展整车”,走向江淮汽车发展的再造之路。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当时这个发展策略是十分明智和正确的。
只不过,当时摆在江淮人面前的现实是:没资金,没技术,也没像样的生产设备。说起这些往事,韩老记忆犹新。“我们忍痛把发动机的生产线卖掉来筹集资金,上前桥生产线,并组织了以江淮为龙头的轻型汽车一条龙项目。”虽然资金紧缺、技术空白、设备落后,但凭借着背水一战的豪情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江淮人硬是凭着手工制造出了客车底盘,底盘的大梁是江淮人亲手用大锤一点点砸出来的,这批底盘被命名为HFC6700。“它的重心比一般底盘低三四十厘米,具有‘弯大梁,低重心’的特点,使客车载人更加稳定,减少晃动。”韩老告诉我们,HFC6700系列底盘因此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最具影响力50款产品”之一。
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这批底盘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客车专用底盘的市场空白,改写了中国客车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而且也改变了江淮汽车的历史,为江淮汽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短短三年,江淮客车底盘便形成了规模,并一度占据了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
多元发展新格局
在江淮汽车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轻型卡车的生产。而正是在轻卡市场上的崭露头角,才使江淮汽车从底盘起步飞跃发展成了综合型汽车企业。
档案记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市场形势,江淮汽车又瞄准世界上卡车最先进的新一代五十铃技术,扩大规模生产,在轻卡市场上崭露头角。特别是在1996年4月18日,HFC1061轻型载货汽车顺利通过国家鉴定,实现了卡车产品的升级换代。江淮轻卡开创了中国轻卡轿车化的潮流,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出口数量最多的中国轻卡。
2002年11月,达到国际排放标准的格尔发重型卡车下线;2002年3月,进军乘用车领域的“瑞风”商务车正式下线;2004年,第一台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下线,并随后完成了包括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和替代燃料发动机三大类近三十款产品的研发……可以说,作为合肥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江淮汽车日渐辉煌,硕果累累。
近些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自2002年就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的江淮汽车也是“捷报频传”,不仅在2011年将第一批585辆新能源车投放市场,成为国内最早进入私人领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到今天新能源运用已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客车等产品,走在了行业前列;而且在自主研发领域硕果累累,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汽车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研制出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世界领先水平的液冷技术;更是在今年7月与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及西雅图品牌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建立一座研发中心,专注开发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车联网及自动驾驶技术。
在这样的快速发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江汽人这样的规划: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总产销量将占江淮总产销量的30%以上,并形成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共同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