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是一场社会全面转型的绿色变革,不仅与国家有关,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要靠生产端的变革,更需要社会公众形成合力。
在政策层面,升级环保政策、发展绿色金融、推行碳排放交易,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就镇江而言,作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也是江苏省唯一的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我市长期坚持“生态优先、特色发展”,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探索独具镇江特色的绿色之道。自2016年起举办了四届国际低碳大会,全世界听到了低碳镇江的声音。
同时有数据佐证:“十三五”期间,全市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和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三同步”,为实现“双碳”目标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碳”行动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低碳镇江同样面临深层次全方位的绿色转型。这场变革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其中。那么,公众如何参与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业中?
简单来说,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汇聚在一起,都能够发挥出“全民减碳”的巨大潜力。但是,说起来容易,做1天、2天也不难,真正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并非易事。鼓励公众参与“双碳”行动,需要从多维度探索创新,而不是简单做物质激励的思考。
这首先是认知层面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将有利于气候变化的传播,进而做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因此,政府除了制定区域发展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外,还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机制体制,提升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这其中,“全方位”“多层次”是重点也是难点。有这样一种“认知度高、践行度低”的倒挂现象:认知不断提升达到理解层面,再发展为辨识,进入融入行动,直至主动采取行动,整个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漏斗效应,导致最终能够参与行动的人数逐层减少。而公众参与绝不能仅停留在认知、理解层面。
如果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必须打出涵盖意识、政策、硬件建设等多方面的“组合拳”,同样以合力提升公众参与度。比如,从传播角度来说,要通过有效途径把双碳目标讲清楚,并提供实践路径而非策略化选择。政策方面则需将“双碳”目标与个人动机结合,预留互动空间,提升公众参与度,最终在相应的载体平台上讲好低碳故事,赢得更大范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