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生物质发电产业来说,国补大门似乎已经开始关闭。于是业内便出现了一种声音,那就是要力保已投建项目补贴不失,对于新增项目则从热电联产转向清洁能源供热和生物质天然气工业化。
这种声音貌似看上去很有道理,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选择。但是将它解剖开了一看,其中却藏有深意。如果这种声音获得落实,可以坦白的说,已经走了十三年的生物质发电产业将不复存在,已经相对成熟的产业链将坍塌。
这其实是部分利益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惜将整个产业给毁掉。因为去补贴后,拥有国补的已投建项目将成为优质资产,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卖一个好价钱。新增项目都转向清洁能源供热和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发电产业也就终结了。
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新生力量的加入,自然就是离灭亡不远了。既得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舒适,不惜对产业挥刀自宫,其目的就是毁掉整个生物质发电,以保全自己的吃喝无度。却不知道产业没了,自己还能走多远?
新增项目转型是个坑
发展生物质天然气工业,自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无须挖生物质发电的三分地,去填生物天然气的大坑。中国的沼气工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自有成千上万家从事沼气的企业去干,何苦要忽悠新增生物质发电项目去转型。
当然,生物发电产业自然需要升级,目前热电联产模式最为经济。但是如果转型清洁能源供热,剥离发电属性,同样是得不偿失。居民供热是有季节限制的,工业园区的蒸汽负荷并不稳定,失去发电的基础,清洁能源供热仅靠一条腿站不起来。
没有人坚持要搞纯发电模式,同样也不能忽悠只搞供热,如果过了供热期,新增项目是不是就要停机待产呢?新增生物质发电项目,转型为清洁能源供热和生物质天然气,其实是在给他人做垫脚石,到头来才会发现还是穷折腾。
生物质发电产业要重新定位
目前对于生物质发电产业来说,在失去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要重新进行产业定位。要从能源型转变为环境效益型产业,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完成农林废弃物处理的大任,获得地方政府的积极鼓励和支持才是方向。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农林废弃物焚烧与生活垃圾围城同样头疼,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是非常欢迎的。生物质发电可以通过获得地方农林废弃物处理和工业园区供热两者的特许经营权,来获得去补贴化后的发展动力。
因此,生物质发电产业与其挥刀自宫,不如适应新的政策形势,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地方的环保做出更大的贡献。国家补贴虽然没有了,但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生物质发电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必定会让生物质发电走得更加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