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芯片使用两个不同的设备来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工程师可以将这些设备组合成一个或放在一起,那么芯片上就会有更多的空间,从而使其更快,更强大。
普渡大学的工程师已经开发出一种方法,使得用于处理信息的数百万个微型开关(称为晶体管)可以作为一个器件将该信息存储。
发表在《自然电子》(Nature Electronics)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详细介绍了这种方法,它通过解决另一个问题来实现这一目标:将晶体管与比大多数计算机中使用的性能更高的存储技术相结合,称为铁电随机存储器(RAM)。
研究人员数十年来一直试图将两者整合在一起,但铁电材料和硅(构成晶体管的半导体材料)之间的界面出现了问题。相反,铁电RAM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芯片单元运行的,这限制了它提高计算效率的潜力。
普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Peide Ye领导的团队发现了如何克服硅与铁电材料之间致命的敌对关系。
“我们使用了具有导电特性的半导体。这样,两种材料就变成一种材料,不必担心界面问题。”
结果就是所谓的铁电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构建方式与目前在计算机芯片上使用的晶体管相同。
α-硒化铟材料不仅具有铁电性能,而且解决了传统铁电材料由于宽“带隙”通常作为绝缘体而不是半导体的问题,这意味着电流无法通过并且不会进行计算。
α-硒化铟的带隙小得多,这使得该材料成为半导体而不会丧失铁电性能。
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后研究员孟维思(Mengwei Si)对该晶体管进行了构建和测试,发现其性能可与现有的铁电场效应晶体管相媲美,并且可以通过更优化来超越它们。 普渡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助理教授Sumeet Gupta和博士生Atanu Saha提供了建模支持。
Si和Ye的团队还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将α-硒化铟建立在称为铁电隧穿结的芯片空间中,工程师可以利用该空间来增强芯片的功能。该团队于12月9日在2019 IEEE国际电子设备会议上介绍了这项工作。
过去,研究人员无法建立高性能的铁电隧道结,因为它的宽带隙使材料太厚而无法通过电流。由于α-硒化铟的带隙小得多,因此该材料的厚度仅为10纳米,从而允许更多的电流流过。
叶说,更大的电流可使器件面积缩小至几纳米,从而使芯片更密集,更节能。较薄的材料-甚至可以减小到原子层的厚度-也意味着隧道结两侧的电极可以小得多,这对于构建模拟人脑网络的电路很有用。
这项研究在普渡发现公园比尔克纳米技术中心进行,并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半导体研究公司、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