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肃省召开全省科技大会暨强科技行动推进会。为大会奏响“背景音”的,是河西走廊上,基于大模型算法的铁路智能诊断系统;是陇中旱塬上,通过寒旱农业技术实现亩产突破万斤的颗颗马铃薯;是镍都金昌市,在复杂镍钴资源高效提取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发展有速度、创新有热度、产业有高度,甘肃省科技创新事业在春天里迎来了蓬勃发展。
政策提振创新底气
“信心之坚,源于政策之力。”在此次甘肃省科技大会暨强科技行动推进会上,甘肃省科技厅厅长闵苹坦言,创新成果的背后,是政策的有力支撑。
近年来,甘肃陆续出台《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支持科技发展的政策,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完善甘肃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实行“揭榜挂帅”机制等形式,为创新铺就坦途。
“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我们聚焦产业链短板,3年内实现12项关键技术国产化,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镍钴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位于甘肃省的金川集团金川镍钴研究设计院院长马玉天透露,在专业“大咖”的帮助下,研究院研发出短流程处理卡尔多炉渣冶材一体化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镍铜分离、铁脱除的技术难题,以及产业应用中的技术瓶颈。
如今,在甘肃省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持下,金川集团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在冶炼技术方面,该集团突破高纯镍制备、尾矿资源化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制集电炉和侧吹熔炼于一体的“复合试验炉”;建成首条富氧侧吹浸没熔池燃烧高效镍熔铸、熔炼生产线,取代传统反射炉工艺,实现复杂高熔点镍原料的高效熔炼。“镍钴产业已经迈向高端,年产值增加了50亿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幅增长。”马玉天说。
合作加速成果转化
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是甘肃省积极探索的主题。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平台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向生产线。
近日,甘肃农业大学马铃薯遗传改良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传来喜讯。依托校企协同创新机制,该团队培育的特色寒旱产品“甘农薯7号”,不仅抗低温糖化和耐贮性出色,还耐旱耐高温,实现了高产、高干物质和低还原糖优势结合,打破了加工型马铃薯长期依赖国外品种的局面。
“我们已在全国马铃薯主产区合作建立了12个固定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并与7家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团队负责人张峰介绍,团队为企业提供田间管理培训服务,实现了新品种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陪伴”。目前,该品种已在全国13个主要马铃薯产区推广种植超43万亩,总产值达14.70亿元,带动农户增收超亿元。此外,产品还出口到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家,形成了科技助农增收的示范效应,为陇原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创新活力。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2024年,甘肃省农科院将“陇中黄605”大豆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给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创造了单个品种成果转化成交额的新纪录,让实验室的“技术种子”在陇原大地上结出“产业果实”。
通过开展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甘肃省农科院探索出破解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密码”。“甘肃省农科院2024年登记的108项科技成果中,市场转化应用52项,占48.15%。”甘肃省农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人才带动科研攀升
2023年,甘肃省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甘肃省科技厅结合该实施意见出台系列政策,从科技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为人才发展全方位“保驾护航”。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陇原英才”计划等举措,甘肃省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打造系统化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的高端人才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实施分层分类人才引进机制,重点引进轨道交通、环境科学等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致力于引进领军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等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服务体系,实现人才与学校的双向奔赴。”该校科技处负责人说。
在引才育才的“磁吸”效应下,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科技成果丰硕。例如,该校与甘肃省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智能诊断技术攻克了毫米级损伤识别技术难题,并应用于国铁集团,为其年均节省成本近千万元。同时,该校还孵化了“轨道医生”等6家科技型企业,形成了覆盖检测装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的全产业链条。
兰州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狄生奎表示,学校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在持续推动科研倍增计划上下功夫,让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服务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此次甘肃省科技大会暨强科技行动推进会现场,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2024年,甘肃省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56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1.7%……
2025年,甘肃省将明确“三步走”路径: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2%;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180亿元;推进省属科研机构改革,集中资源打造高水平产业研究院,推动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系统性重构。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甘肃的发展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冯起在会上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呼吁。4月的陇原大地,春意萌动,百花竞放,科技创新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