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贯庄村黄瓜种植基地,看到农户薛凯聪正忙着采摘头茬黄瓜。在她身后,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多亏有40万元信用贷款。”她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望着眼前4座整齐排列的温室大棚笑着说,“去年这时候还只有两座棚,现在每天出货量翻了两番。”
有多年黄瓜种植经验的薛凯聪告诉记者,冷棚黄瓜上市晚,品相差,卖不上价。而让黄瓜卖上好价格、带来高收益,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2023年,薛凯聪向石家庄市藁城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藁城联社”)申请了20万元的“黄瓜贷”,建起两个温室大棚。“从种苗到摘瓜仅需40天。”尝到种植温室大棚甜头的薛凯聪介绍说,这比冷棚上市早15天,每斤黄瓜能多卖2毛钱,“去年,我又向藁城联社贷了20万元,建起了另外两个大棚。”
贯庄村,是当地有名的黄瓜种植村。该村有90%的农户有种植大棚,黄瓜种植户约占80%。“过去贷款要跑好几趟,现在只需动动手指,资金便能秒到账。”贯庄村党支部书记孟彦峰指着竖立在蔬菜批发市场门口的“信用村”牌匾说,这种快贷小程序,让“线上审批、即刻放款”成为现实,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办贷效率。
2023年以来,藁城联社以“整村授信”为抓手,联合贯庄村“两委”逐户摸排需求,为每户建立信用画像。“这就像给土地做CT扫描,精准识别金融需求。”藁城刘海庄信用社主任晋兆龙介绍,正是这套数字化的信用评估体系,让贯庄村89户种植户能够及时拿到2400万元的授信额度。
在贯庄村13公里外的马庄,谷物加工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小米加工户李永波手机扫码申请“宫米贷”的画面,被定格成当地金融服务的典型案例。“就像给庄稼汉配了移动银行。”他拍了拍身上的麸皮,望着身后堆积如山的小米,“2023年,我靠50万元贷款囤的原粮,赶上了好米价!”
藁城联社乡村振兴部主任邓志刚介绍,在马庄,像李永波这样使用“惠农快贷”小程序申请“宫米贷”的农户,还有40多户。
傍晚时分,木连城村宫灯作坊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宫灯制作户王松告诉记者,20万元信用贷款到账那天,他购买了制作宫灯的原材料。这个曾经要靠赊账周转的传统产业,如今在“宫灯贷”的支撑下发展得越来越好,他家年销售额已突破千万元。
为满足不同农户信贷需求,藁城联社不仅打造了“宫灯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还引入“新农速贷”等快贷新品种。
当下,122个信用村的授信数据如春潮涌动。“我们通过‘惠农快贷’对评定出的3188户信用农户进行授信,授信金额达4.85亿元。”藁城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张彬介绍。藁城的信用村“浇灌”着特色产业田,成为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河北农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一个缩影。
除巩固“双基”共建成果外,河北农信还采取“背靠背”评议模式,做实“整村授信”。以石家庄为例,该市依托230个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584个营业网点和1380个金融便民店优势,评定出信用村1915个、信用户58万户,授信达457.68亿元。
一直以来,河北农信不断创新“惠农贷”特色金融产品,如辛集农商银行的“育种贷”、行唐县农村信用联社的“家庭农场贷”等。如今,越来越多特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
无人机镜头掠过贯庄村上空,连栋温室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融活水顺着数字渠网精准滴灌,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燕赵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