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记者走进南通创新区紫琅科技城,春日煦暖中处处涌动着创新创业的激情。
“北大光电院成立以来,已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7项、省市级项目20项,8个具有产业化方向的研究室落地转化……”
“感知院已累计申请专利207件,其中发明专利114件,累计授权专利76件……”
“以数据治理、区块链技术为特色的纸贵科技,已自主研发多款应用产品,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400项,其自主研发的区块链底层平台Z-Ledger被工信部评选为‘中国区块链十佳底层技术平台’……”
以上一连串的创新数据和成果,只是南通创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本月初,市委书记吴新明在创新区调研时强调,要落实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要求。创新区的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又将如何“上新”?
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南通创新区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坚持人才引领、做优做强创新平台,打造科创强引擎,以创新驱动力赋能新质生产力。
“我们研发的活细胞全景超分辨显微技术,首次让科学家观测到活细胞内真实的三维全景超分辨率图像,被评为‘2022年中国十大光学产业技术’,可同时观测线粒体、脂滴、溶酶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八种以上细胞器。”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称“北大光电院”)高分辨显微成像研究室陈飞博士介绍,北大光电院下设八个技术研发中心,主攻“光电”方向项目研发。“活细胞全景超分辨显微镜”从研发到生产、销售历时两年多,于2023年6月迈向科研市场,目前在国内外已完成4单合同的签署。
“钙钛矿光伏电池整体厚度为5μm,仅有一般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厚;单位面积重量仅为普通刚性电池的千分之一左右,单位重量可以提供的能量是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800倍以上,非常契合对载重量十分敏感的空间应用场景。”在北大光电院的能源光电子研究室,研究员沙锐对着视频向记者介绍又一“高精尖”展品——超轻质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它的精细程度让现场人员赞叹。“研发工作仍在进行中,目前我们已将衬底尺寸面积扩展至25cm2,下一阶段我们要设法制备大于40cm2(有效面积)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并进一步提升发电效率,后续希望将该技术应用集成至无人机等领域。”沙锐说。
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和研发机构聚集度,近年来,创新区聚焦“光电网材”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引进高能级科创企业,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大文章。
园区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趋势布局创新链,围绕数据采集、存储、清洗、分析、应用及安全分析、销售服务等环节进行改造提升,通过精准招商,目前串“链”了上下游103家企业,包括中天互联、纸贵科技、京希科技等,共同形成了“数字产业网”产业集群。
在采访中,记者常听到一句话——“上下楼有时就是上下游”。园区内不少数字产业企业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由陌生到相识,由相识到相熟,先做邻居,再做合作伙伴。“从单一产品到成链发展,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集群,企业间相互衔接、共同构成梯度培育体系,园区再通过精准的政策引导,推动‘数字产业网’产业体系不断拓展。”招商负责人介绍。
做好补链,还要精准突破产业堵点、断点,面向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强化科技攻关,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内生性增长。在南通创新区,光通行业的南里台联合联格、光显印、微墨等23家企业,共同形成了“光电子+新能源”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链,目前该产业链还在积极进行补充。
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在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的同时,往往也会起到“补链”的聚合带动效应。江苏海仓工程科技和瀚辰精英海洋工程(江苏)入驻创新区后,利用自身人脉资源牵线搭桥,陆续将摩德克、力冠船舶、天作船舶、高凯船舶(GK国际)等多家相关配套产业企业引进创新区,不断扩大船舶海工企业链“朋友圈”。其中,今年一季度签约入驻的高凯船舶,补上了船舶海工产业链设计服务的重要一环。
做好延链,必须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加速产业迭代与创新,推动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模式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智慧建筑”是创新区科创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智慧建筑”已经链接了中铁设计院、同绽、智聚智慧、蓝茵、中车等上下游企业43家。“通过延链布局,南通建筑在很大程度夯实了领域竞争优势,从单打独斗到联合作战,让我们在参与大项目竞争中有了更多胜算。”中铁设计院相关负责人说。
以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或联合攻坚为目标,南通创新区通过精准招商,串珠成“链”,串“链”成网。目前,企业集群聚合态势已初步形成,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素质整体跃升。
“创新,始终是我们的重要支撑与引领。”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院长刘银年认为,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加速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差异化的产品矩阵,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感知院在国际和国内竞标中成功承接了某高光谱商业航天项目和星载定标项目,在高光谱遥感数据应用发展上开启了新的起点。
“感知院已经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实现了转化应用。比如,突破了高精密凸面闪耀光栅‘卡脖子’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在轨成功验证和应用;突破了卫星载荷数字孪生技术,在国家级‘数智’项目中搭建了数字孪生场景,完成了高光谱载荷数字样机开发。”感知院副院长罗霄介绍。
自2021年开展业务以来,该院已在微纳光学器件、冷链组件、高端光谱遥感仪器/系统、遥感数据处理等方面累计签订合同70余项,合同额达1.11亿元。感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加快业务拓展、成果转化的同时,他们与创新区、省产研院共建新型专业研究所,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多元投入、团队控股”的新型机构运作模式,进一步强化产业导向、激发市场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商业卫星早上天、遥感技术真落地、光电产业高成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创新是基因,产业是优势,转化是核心竞争力、终极竞争力。面对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遇,创新区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一一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