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在线发布《自然》增刊“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报告。在全球领先的科研城市及都市圈名单中,武汉位列全球第十,这也是武汉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10强。
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武汉进入全球前10的“含金量”究竟有多少?
我们先来看看进入前10强的城市都有哪些,它们分别是北京、纽约都市圈、上海、波士顿都市圈、旧金山湾区、南京、巴尔的摩-华盛顿、广州、东京都市圈和武汉。
大多数人对国外的这些城市的科研水平没有什么概念,但是享誉世界的“硅谷”大家一定有所耳闻,高科技产业云集的“硅谷”正位于名单中的旧金山湾区南部。
此外,名单中的纽约、波士顿等城市,还是世界顶尖高校的聚集地,麻省理工、哈佛等都分布于此,科研实力自不必多说,这份榜单的“含金量”可见一斑。
再从国内来看,成都、杭州、合肥等兄弟省会的科研实力也十分强劲。在成都,以“中国环流三号”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正为成都带来强劲的创新策源能力,仅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布局的大科学装置就有6个;而杭州则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科创产业越做越强……
经历了疫情重创,武汉从国内外高手如林的城市中突出重围,作为紧随北上南广之后的第五城,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10属实不易。
与世界一流的科研城市同台竞技“掰手腕”。武汉,凭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报告的评选依据出发。
施普林格·自然向媒体提供信息说,其全球科研城市及都市圈的最新排名依据,是这些地方2022年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所追踪的82种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产出情况。由此看来,科研产出,是武汉领先一步的重要原因。
那么,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产出需要哪些条件?
毫无疑问,高校是科技成果产生的提供方,是技术转移和技术产业化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2所高校,以及包括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内的101家科研院所等丰富的科教资源。
然而有了科教资源这个“金饭碗”,却“端着金饭碗要饭”,科研成果“睡大觉”,也让不少高校头疼。
今年8月,一条“高校成果转化率为零”的消息冲上热搜。据《经济日报》报道,2020至2022年,某地一所高校获1.31亿元科研经费、实施科研项目862个,但实现成果转化却是0个。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这个问题,曾经也一度困扰过武汉,怎么破局?
近些年,武汉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措施。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唐新峰介绍,今年初,其项目团队研发的半导体热电芯片全线运转,已获得国内知名光模块厂家的小批量订单。“多亏了联络员牵线,项目才能顺利落地转化。”
两年来,武汉选派了300多名懂技术、熟悉市场、会谈项目的联络员深入高校院所,为科研成果“找婆家”。驻点武汉理工大学的联络员们成功促成了20多个高校科研项目在汉转化。目前,武汉派出的300多名科技成果转化联络员,已促成了150多个项目落地转化。
此外,前些年成立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上个月由中部六省在武汉共同组建成立的中部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以及前两天刚刚在汉揭牌成立的湖北首家“专利转化运用中心”……武汉在不断加速推进成果产业化。
科研产出有效转化,离不开企业这个需求方,企业既是创新创造的主体,也是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引擎。
在武汉,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动怎么样?
我们从空中俯瞰武汉,各种产业园如同繁星散落,有意思的是,不少产业园区的从命名上就能看出高校的影子。比如说武汉大学科技园、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等,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武汉“产、学、研”三方关联之紧密。
当然,更多的主体虽然看似与高校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二者一直“鱼水情深”。比如武汉工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12月2日,在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中试基地,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正式“点火”,冲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推出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可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领域。2022年6月,武汉经开区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首批遴选华中科技大学1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入驻搭建产线,开展中试熟化。
只有产出符合市场价值预期的“金蛋”,才能高效转化孵出“金凤凰”。当前武汉的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落地生金”,《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显示,仅武汉大学的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就达2.76亿元,位居全国高校第九。不难理解,武汉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10强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武汉进入了10强,荣誉加身,但大家还有更多、更高的期待,武汉还需要拿出更大的作为,取得更亮眼的成绩。
事实上,网友们对武汉进入全球10强的成绩还不满足,网上关于这份榜单还有更多讨论:
“下一步,武汉能不能超越广州、南京?”
“武汉和某某城市相比,科研实力谁更强?”
“武汉真的有那么强吗?”等等。
从这些话题中,足以看出大家是非常期待武汉能做出更大成就的。
与此同时,当今形势也不容武汉有丝毫懈怠。
放眼全球,世界科技与产业格局加速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演进,新一代光电子技术层出不穷,西方“卡脖子”之手也在持续加力;
纵观国内,安徽加快推进“科大硅谷”建设、上海张江科学城不断迭代升级、北京中关村进入创业孵化“4.0”时代。在光电子信息各细分新赛道上,长三角、珠三角等多地与湖北站上同一起跑线,同步开跑,甚至发力更劲。
那么你觉得武汉能超越南京、广州等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