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领域,生态旅游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多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贯穿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主题。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要求依法依规合理利用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生态资源,积极开发森林康养、生态观光、自然教育等生态旅游产品,并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为我国生态旅游指明发展方向。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自身拥有巨大休闲空间的生态区域,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诸多优势条件,理应成为我国科学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领域。
一、以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激活生态资源价值
1.以保护优先的理念突出生态资源功能价值
国家公园与传统的城市休闲公园有着很大的不同,极高品质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以“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坚持国家代表性、坚持全民公益性”三大理为主要指导理论所发展的国家公园,不仅拥有系统完整的生态系统、独特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因其所具有的“国家性”“公益性”“文化性”等特征而赋予其独特的科学文化内涵。当前我国在生态旅游区开展旅游活动时,容易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由于开发不当导致环境退化,因而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特色开发模式。以国家公园为载体的生态旅游区应运而生,逐渐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我国发展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是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脆弱性”“敏感性”的自然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则是我国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实践。一方面,国家公园的建立可以对生态资源提供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开发成特色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旅游区经济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性的资金支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家公园与生态旅游在根本使命和发展方式上具有高度耦合关系,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永续发展。
2.以“两山理念”彰显生态资源服务价值
国家公园建设是我国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举措。《“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把文化内涵融入旅游业发展全过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建设,打造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高地。不难看出,“两山”理念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理念,更是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国已经通过多种措施,因地制宜构建不同类型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最大限度的走出一条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发展道路。从2013年决定建设“国家公园”至今,历经十年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建设一批高质量高规格的国家公园,政府管理水平、发展理念得到极大提升,社会参与水平、全民公益性不断提高。“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自然修复力,推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十四五”规划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立健全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两山”理念的进一步落地、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有序实现,成为国家公园研究的核心问题。
3.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深挖生态资源教育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前我国生态观的本质特征,打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我国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挖掘生态资源的教育价值,让游客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感悟自然。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理念,以“敬畏”为主的自然伦理观已然深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之中,因此对自然生态资源教育价值的深挖不仅满足现代人的社会需求,同时也契合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生活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的居民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对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动植物资源缺乏基本的认知,可以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为现代居民提供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场所和平台。另一方面,一些世界级品质的自然公园,不仅拥有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自然生态景观,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些兼具自然和文化的国家公园内开展的研学活动,可以增加游客对自然的认知,在更深层次引发游客对“自然关联性”的思考,进而从哲学和自然伦理层面重塑自身的自然生态观,为本土文化视域下人地关系的理论重构和实践提供支撑。
二、依托生态资源价值发展多元生态旅游
1、发展森林康养事业,建设高品质森林康养基地
森林康养是指依托高品质的森林、空气、水源等自然资源,主要针对亚健康、非健康群体所开展的,旨在促进群体健康的一系列康养活动,森林康养与森林旅游具有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活动形式、目标群体、开发方式等方面。我国的国家公园其本身所依靠的是高品质、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区,因此在开展森林康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目前我国约70%的居民处于亚健康状态,约20%有基础性疾病,特别是近几年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森林康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具体路径方面,一是以森林旅游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业,主要依托国家公园高品质的空气、植被、生物等资源,开发以森林探险、森林步道、生态氧吧等沉浸式生态体验项目,其主要目标群体是现代城市生活压力下的蓝领、白领等,主要作用是缓解压力、提供生态休闲产品。二是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建立森林康养基地。利用森林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力,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具有明显疗养价值,缓解游客焦虑、抑郁水平,治疗心理疾病。同时,运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利用森林中丰富的医疗康养资源与传统中医药相结合,建立森林医疗康养基地。我国广东、湖南、江西、贵州等省份不仅有大面积的高品质森林,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且中医文化底蕴深厚,因此这些区域可以因地制宜推出“生态+中医药”康养产品,开发深度体验产品,打造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2、利用5G技术,打造“生态+智慧旅游”模式
随着当前“5G”“VR”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旅游业与高端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趋势,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加快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普及,以科技创新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国家公园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游客体验。一方面,利用“VR”技术,打造“虚拟生态旅游场景”,由于生态资源的有限性,现有的生态产品不可能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因此国家公园可以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游客需求为其打造特制“VR生态场景”,比如国家公园内禁止进入的核心保护区,或者公园内没有的“雨林”“沙漠”等场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利用“5G”通讯技术、相关新媒体为媒介进行精准化、范围化营销,以充分挖掘潜在消费者,为生态旅游创造更好的发展前景。
3、文化赋能,打造特色生态研学基地
兼具自然和文化的世界或国家遗产地是我国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的发展优势,“加强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依托博物馆、非遗馆、国家文化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区等资源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根据“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地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其现有的自然文化遗产,与中小学校合作,打造以“生态研学”为主要形式的第二课堂,引导青少年走进自然、接触自然,与自然进行充分对话与交流,发挥大自然的科学教育作用,建设中国特色国民教育体系。以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可以依托深厚大熊猫文化,以生态保护为主,打造以大熊猫为核心元素的特色研学基地,大力发展自然教育活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推动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国家公园的发展要充分体现“生态性”“教育性”“公益性”。利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自身优势,深入发掘生态康养价值,打造多元生态旅游和康养体验形式,建立国民教育研学基地,不断推出适合人民群众需要、时代发展需要的生态产品,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远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