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正余镇(蔬菜)成功上榜,南通市共有3个地区入选,海门区正余镇入选。
蔬菜和粮食一样,是保障人民生活需求、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调节器”。如何在稳住粮食基本盘的情况下,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蔬菜种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正余镇一直在探索的工作。近年来,正余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增加设施、龙头带动、科技赋能,使蔬菜产业逐渐成为该镇的优势主导产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前,正基村的15亩连栋大棚建设已接近尾声,与村里多个新建的大型冷库遥相呼应。“大棚是准备出租给蔬菜经营主体的,如果他们想延长销售周期或者做初加工,我们有充足的冷库提供。”正基村党总支副书记王凯说。蔬菜产业一直是正基村的特色产业,村里现有盛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绿晓家庭农场等一批优质蔬菜经营主体,农业设施的增加与更新,能更好地吸引新的蔬菜经营主体进入,使村里的蔬菜产业链条更加完整。
与一般农副产品相比,蔬菜尤其是绿叶蔬菜对生长、存储、加工、运输的环境要求较高,增加农业设施投入既能有效解决“种菜难”问题,又能延长产业链。近年来,正余镇大力推进设施大棚建设,并以海门区打造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项目为契机,增加全镇的保鲜冷库覆盖面。完善了蔬菜加工物流的配套,建设加工车间、仓储设施、冷链运输等,使得本镇蔬菜产业链条有效延长、产业功能有效拓展,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正余镇的保鲜冷库容积为1.07万立方米,设施大棚面积达到2.5万亩,以结球生菜、水果黄瓜、紫甘蓝、樱桃番茄等为代表的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全区领先。
进入9月份后,位于昌盛村的海门盛和斋蔬菜有限公司的酱菜生意更红火了。9月7日,记者在该公司的标准化厂房看到,一袋袋经过杀菌处理和真空包装的“虞丫头”牌酱瓜从成品车间的传送带上下线,经工人装箱后将被陆续发往长三角地区各大市场。
盛和斋的酱瓜原材料全部来自正余镇的田间地头。作为南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盛和斋积极响应正余镇的号召,将原材料订单全部派发给本村及周边村村民,让村民们根据公司需求以及公司制定的种植标准,开展大头菜、牛角瓜、萝卜等蔬菜种植,辐射带动种植面积上千亩。“只要村民种植的蔬菜达到我们的收购标准,我们会以高于市场价的保底价向村民们收购,亩均纯收益在3000元到5000元不等。”海门盛和斋蔬菜有限公司董事长虞汉祥透露。
要想发展好蔬菜产业,仅仅依靠农民零星种植、提篮小卖是难成气候的。近年来,正余镇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采取“龙头企业+农户+订单”“合作社+农户+订单”“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蔬菜种植积极性,规范蔬菜种植模式。同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本土蔬菜销往全国各地,实现“发展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目前,全镇发展蔬菜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3家,其中南通市级以上2家,合作社68家,辐射带动农户5000户。全镇特色瓜蔬生产面积约2.5万亩,年产值3亿元。
位于正余镇新岸村的“5G+无人农场”远近闻名,眼下,农场内上千亩由青转黄的水稻甚是惹人喜爱。在农场另一侧的智慧玻璃大棚里,一排排水培“上海青”新鲜翠绿、生机勃勃。
在智慧玻璃大棚里,水培管道的灌溉时间、频率、流量,蔬菜的生长与调控等等,都与粮食种植区一样,人工参与的环节非常少,只要借助正余镇现代农业发展中心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就能远程操作完成。
“这个就是我们无人农场的大脑,登录这个平台,就能实时查看设备运行情况,接收墒情等信息推送,并根据数据控制相关设备的开启和关闭,精准化实施远程灌溉、施肥操作。”新岸村党总支书记汤永岐介绍。
科技的介入使蔬菜种植变得省时省力又绿色环保。近年来,正余镇抢抓新风口、植入新变量,坚持数字赋能,聚力建设智慧共享“云大脑”。同时,依托“高质量机器人小镇”建设基础,让工业与农业“联姻”,全方位扶持农业新科技,打造农业机器人平台。正余镇正与上海大学机器人学院联盟建设“正余农业机器人”研发基地,将引进苏州博田机器人入户,研发培育瓜蔬园区的机器人采摘、“5G+无人耕作”等新模式,加快提升蔬菜种植的效率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