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台州 > 文字新闻
保鲜九个月口味如初 黄岩“麦鼓头”创新“出圈”
发布时间:2023-04-18  来源:黄岩新闻网  发布开发区:浙江黄岩经济开发区

  “麦鼓头”是台州非遗特色美食,但现做现卖的固有模式导致这一美食走不出当地的“小圈子”。为此,我区黄岩宁溪镇的一家小作坊创新工艺流程,在口味和保鲜上下功夫,使得“麦鼓头”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从街头巷尾流行到冷链真空包装销售,将“麦鼓头”卖到千家万户。

  在黄岩鹿宁宁糕点作坊的无菌化生产车间内,10多名工作人员在操作台前忙碌地赶制着“麦鼓头”,一双双巧手熟练地将面粉揉成面团,称重后捏成碗状,放入馅料,用檊面杖卷成重约76克的饼状后,在平底锅中煎烤几分钟,冷却后包装冷藏。

  “手工一天能做350到400个,霉干菜、猪肉、面粉等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比,霉干菜腌制的时间、放多少克配料、馅料按什么顺序放等全部量化,确保每一个‘麦鼓头’都能做出同一种味道。”正在将面团逐个称重的宁溪方家岙村村民潘仙琴说,以往都在家里做或者路边摊买的“麦鼓头”,如今进了工厂,干净规范的流水线让人耳目一新。

  烹制工艺的制定者是作坊的负责人赵阿卫,这位吃着“麦鼓头”长大的“80后”,一直从事黄岩西部山区农副产品的精加工和销售,致力于让当地特产走出大山。“‘麦鼓头’是乡愁的味道,我们这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麦鼓头’,父辈们除了下田干活,也经常会支起一个炉子,在街头巷尾叫卖。”赵阿卫说。

  “麦鼓头”也叫霉干菜饼,在黄岩,不论是星级酒店,还是街头巷尾餐馆、路边小店,都有“麦鼓头”。但“现做现卖”的特性限制了其发展。“为将地方特色食品推广出去,走上产业化之路,我们以标准化体系护航产业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改写了‘麦鼓头’长期受困于地方的局面。”赵阿卫表示,在宁溪镇和区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企业首先对食品小作坊进行改造升级,建成了无菌化的生产车间,探索冷藏保鲜技术,延长保质期。

  赵阿卫和团队整天泡在车间里,采用防止细菌快速繁殖、动态调整包装微环境等不同途径,从一个月到一季度再到九个月,经过无数次抽样研究尝试,把保质期一步一步往前延长。“每一个月我们都会把冷藏后的‘麦鼓头’拿去检测,最后发现在零下18度以上,延长到九个月十个月时各项标准仍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赵阿卫说。

  刚出锅的“麦鼓头”色香味俱全,外皮酥香中带着韧劲,有着浓郁的麦香味,令人食欲大增,饱腹感十足。但在延长保质期后,由于水份的流失,口味上如何保鲜成了新的难题。

  赵阿卫凭着对传统产业的理解,遍访当地做“麦鼓头”的名师,运用和把握新技术,利用低温液氮设备锁鲜,不断在口味的配比上做精。

  “我们团队为了做好‘麦鼓头’也曾争论不断,没有失败就没有技术革新。”赵阿卫笑着说。那一年做梦都想着做“麦鼓头”,一边做,一边不断改良口味,小小的“麦鼓头”在他的世界里不断变大。

  控温、揉面、食材配比,每一道食材,乃至每一道工序仔细去深究,运用技巧来磨练,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麦鼓头”在冷藏后味道仍接近刚出锅。

  “我们通过标准经营、品牌管理、高效运行等措施,使‘麦鼓头’这个根植于乡土的山野美味走出台州,卖到千家万户,并将其打造成为颇具规模与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赵阿卫说。

上一条:三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第一次(扩大)会议召开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