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位于牟山镇的市科态农场大麦种植基地,场主谢冲聪驾驶着自动施肥机在收割完的稻田里施基肥,以培肥地力。据谢冲聪介绍,今年他播种的80多亩大麦,使用机器施肥后再喷撒大麦种子,再用翻耕机使泥土把种子压实利于生长,一系列工作都是机械化操作,省时又省力。这是我市聚焦粮食安全,探索农业现代化服务模式推进农业“双强”行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数智引领、改革赋能,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从科技创新、机器换人、主体培育等三方面聚力发力,努力绘好农业高质高效的余姚图景,成功入选全省农业“双强”行动赛马激励地区,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
深化科技引领,做好数智融合文章。我市借力数字化改革,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创新在杨梅、甲鱼、榨菜等特色产业上试点推进农产品区块链建设,探索实施植保无人机“全民飞手”培育工程,全面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今年,依托北斗定位系统和物联网技术,探索“未来稻田”新模式,建设宁波首家水稻无人农场1家,实现农机田间自动播种、智能避障、自动掉头转弯等全套自动作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拥有省级数字农业工厂3家、宁波级数字化种养基地14家。
聚焦机器换人,做好提质增效文章。我市锚定省水稻产业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创建,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农机项目,扩大新型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和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受理购机补贴申请500余份、发放补贴1000余万元。同时,聚焦山区农机应用需求,加快推广轨道运输、节水灌溉、烘干机械等适用装备和技术,推动农机农艺有效融合。今年以来,新建山地轨道机14条、总长7000多米,梁弄镇、兰江街道等半山区和马渚镇、牟山镇等稻区新建烘干器械20余台,让更多先进设施设备“武装”农业、服务农民。目前,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65%,高于全省近12个百分点。
注重主体培育,做好服务共享文章。紧抓全国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创建契机,依托农机合作社加快创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构建“专业合作社+小农户”的“N+1”服务形式。今年以来,新建市丰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市丰宣农机专业合作社等3家农机服务中心,新建市科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市英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等3家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同时,积极探索全过程托管、“点单式”作业、“一站式”服务等新模式,搭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事服务区域化、专业化。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00余家、辐射带动面积超40万亩,托管试点项目累计服务面积1万亩、下发补助资金4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