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以来,金山区枫泾镇卫星村在“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结合村情实际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优化提升工作。通过决策共谋、环境共建、家园共治,引导鼓励村民们从以前的享受成果变成现在的建设家园。环境整治中,村民们与村干部一起就地取材、发挥创意,利用废旧砖瓦、陈年旧物、闲置物品等资源打造别致小景观,走出了一条“全民参与、共同创建”的新路子。
“整治菜园的时候能不能把原本废弃的水渠重新整修一下,我们浇水更方便些。”在村民潘阿婆的家门口,卫星村党总支书记陈醴华认真听取着她的意见。
卫星村12-14组的埭头,有一片约26亩的村民自留地,因缺乏统一管理,散落的石块,随意丢弃的秸秆和肆意生长的杂草让“水渠变成了干渠。”据潘阿婆介绍,原先村民们都需要去屋后的小河里挑水浇园,“现在年纪大了,挑水变得更加吃力了。”
在此次环境整治前,村干部们走门串户与村民们一起商议整治方案。在田头、河边、家门口……村民们一边用手比划着自己的构想一边提出诉求,“家门口的电线杆能不能移走?”“屋后河岸整修的时候要保留石阶,方便取水。”
“根据村民们的意见,我们在原先的整治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形成‘五化’工作措施。”陈醴华介绍说,“‘五化’即宅基美化、田园洁化、村庄绿化、水体净化、杆线序化。让村庄环境既美观,更宜居。”
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卫星村通过旧物回收、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到整治工作中来。
“困扰乡村环境的顽疾就是长期存放在宅前屋后的杂物处置问题。这些杂物,村民们一直堆着不用,丢了又觉得可惜。在这次整治中,我们对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品,由村委会回收用于小三园、门头等的建设。”据陈醴华介绍,位于卫星村毛家片黄泥浜的一处三岔路口,在整治以前一直是一处乱停车、乱堆物的位置,每次村内组织进行整改后都出现“返潮”现象。在此次的整治工作中,村里利用从村民处回收的废弃轮胎、砖块、瓦片等,打造了“卫星村毛家埭”的门头,成了村内的一处靓丽风景,也从根源上消除了该处乱停车、乱堆物的现象。
“废弃的砖块、轮胎,可以用来砌景观墙,废旧石材、破碎的瓦片可以用来铺菜园小路。”作为此次整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卫星村村民张阿春说到,“因为以工代赈模式的运用,村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那些完成自家创建任务的村民响应村委会号召,帮助身边的村民一起清理宅前屋后的杂物,整治清运公共区域的堆物,拆除农户鸡鸭棚及田间窝棚、瓜棚等,在这些整治过程中指导村民哪些地方还不够到位,使得整个工作推进细节上更完善,成效更显著。”
据悉,通过旧物回收、以工代赈等方式,卫星村环境整治工作既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又节省了资金。“在整治完部分村组之后,村里算了一笔账,资金比原本的预期减少了近20%,而且村民们都是在为自家干活,工作推进得又快又好。”陈醴华说道,“接下来,我们打算在后续的整治工作中都采取类似的方式,通过村民们的智慧力量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你看,我家菜园子正对着高铁,现在弄得好看了,别人经过这里,肯定很羡慕。”正在整理自家菜园的汝大爷自豪地说。“这次整治,村里的大家一起搞建设、搞治理,村里风气更好了!”
村内事村民办,如今的卫星村人居环境不仅“有面子”,“里子”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鸡鸭养殖是以往村里的普遍现象,基本是家家有鸡鸭棚,家家有养殖,经过整治后,村民不规范养殖的情况已然销声匿迹。对于鸡鸭养殖,村里的年轻人说到,以前回到家鸡鸭棚臭烘烘,现在好了,鸡鸭不养了,屋子周围干净了,空气也清新了,爸妈也不再一天到晚惦记着那几只鸡鸭了。老年村民也转变了思路,“不养鸡鸭后,房子干净了好多,儿女回家像是度假,回家的次数也明显多了。”
“整治工作同垃圾分类、护水先锋等工作一起开展,收获的成效是乘法而非加法。”陈醴华说,“以往村民对于水体保护工作的认识多数停留在不要往水里丢垃圾的层面,通过这次的整治工作,村民认识到需要兼顾的方面还很多。比如让出自家的自留地建设健身步道,使大家出行更安全方便;又如河岸边清理的杂草不能简单的丢弃在原地,而是要清运掉等等。村民们对于美丽家园的思路更加开阔,眼界也更高了,在整治工作中对自家要求更高了,使得最终整治结果质量更高。”
据悉,2月至今,卫星村共整治宅前屋后70户,累计拆除鸡鸭棚89处,改造小三园约36亩,清理河段两岸杂草550米并新建了河岸步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通过共谋共建共治持续推进卫星村‘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工作,始终与村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村民们一起不断巩固提升、共同缔造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