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 (记者 常红)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外交暨纪念《国际论坛》创刊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8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研讨会由《国际论坛》编辑部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出席会议。
《国际论坛》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外交,是中国日益拥抱世界的外交。在今天全球化出现不同声音和不同发展趋势、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研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对于我们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助推新时代中国进一步开放的对外战略研究,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多边全球治理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作为我国教授外国语种最多的大学,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国际论坛》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阵地,创刊20年来,在学界支持下迅速成长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关系研究类学术期刊。《国际论坛》创刊于1999年,即将迎来其创刊20周年。《国际论坛》现在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19年改版后的《国际论坛》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党委书记倪峰总结了四十年来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提出“四个阶段”以及“六个前所未有”。他指出,今年是中美关系特殊的一年,中美关系向上发展的态势开始出现重大的拐点,第一次出现向下走的态势,当前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因素是美国政府对华政策正在经历最广泛、最深刻的变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对中欧关系进行了回顾。他指出,中欧关系的大发展始自改革开放,而未来中欧关系的走向将受到欧洲对美国的判断、欧盟对中国的判断和欧盟自身内部变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尽管在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中竞争性的因素会增加,但相信未来中欧关系依然会以合作为主,并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对中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指出俄罗斯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支撑力量,并总结了被称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中俄关系的四个特点,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不意识形态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吕耀东反思了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关系的历史。他指出,中日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而中日四个文件是维护两国关系稳定的基础,但也要认识到中日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长期复杂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对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要有八个基本经验,包括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外交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等。
上午的开幕式由《国际论坛》副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明进主持。《国际论坛》首任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原校长陈乃芳,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会长谭秀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谢韬、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杰等分别致辞。
下午,两个分论坛同步举行。与会代表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外交转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国际体系变迁、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