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强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更大力度统筹创新资源、更大力度集聚创新人才、更大力度深厚创新氛围,加快打造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
更大力度统筹创新资源
“推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是实现产业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市科技局局长李吉平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由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基础领域推动的制造业加快实现重大创新,产业与科技高度互动协同,科技创新催生的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人才、技术标准、创新平台等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的争夺焦点。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在省内正逐步实现与经济体量正向匹配,全力向全省先进水平追赶。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3890件,同比增长33.68%,位列全省第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2.65%,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为48.8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幅22.6%,位列全省第四。
“但是,与先进地区和产业创新要求相比,我市科技创新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资源短缺、产业创新水平提升慢。”李吉平说,从高端资源来看,我市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偏少,省级重大研发机构排名更是远落后于深圳和宁波。尽管这几年我市积极推进“招才引智”与“招所引院”,成立了24家产业创新平台,但在层次水平上,仅有6家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无论是研发设备、研发力量、研发成果均达不到国内一流水平。
按照市委全会部署要求,李吉平介绍,我市正紧紧咬住“创新之都”战略定位,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组建南通高等研究院,积聚力量重点突破“5+5”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力争10家重点国内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落户,实现研发平台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打造南通“创新特区”,确保2020年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同时,将以高新区、科技园区为主阵地,加强分类指导,优化布局,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技术平台、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更大力度地开展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更大力度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坚持“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专业”发展方向,引进和布局一批国家一流研发机构,全面配套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
南通创源科技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嫁接南通传统的建筑业,通过构建一个研究院+一支创投基金+一个品牌活动+一个产业协同创新联盟+一个示范工程“五位一体”产业创新生态服务体系,成功推动智慧建筑领域一批人才、团队、项目在南通集聚,园区开园仅1年多,入驻率就已超过90%。
创源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扬飚表示,当前,南通面临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发展“风口”,创源将更紧密地与城市同频共振,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的对接,力争将更好的资源、更大的项目导入南通,为南通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贡献力量。
更大力度集聚创新人才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第一资源。在南通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臧乃康教授看来,如何通过人才挖掘、创新突破来化解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绕不开的话题。缺少人才依托的低端竞争,既难以使南通融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变革势头之中,更会错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新的历史性机遇。
臧乃康建议,我市必须尽快研究制定符合创新规律、体现知识价值、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包,以全球视野大力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全力以赴构筑人才高地,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他特别提出,让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近悦远来”,“单一要素”已不具备吸引力,“创新群落”“生态环境”才是新的竞争力,因此重中之重是围绕政策机制、发展平台、城市环境三个方面,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的人才生态体系。要以优越的事业发展环境集聚青年人才。加强青年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规划深度对接,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人口结构优化,凭借城市产业优势为落户青年人才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
如何吸引人才,市人才办已有谋划。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人才工作接轨上海,重点推动南通100家创新型企业与沪上100个重点学科的创新团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确保全年新引进100名“双创类”高层次人才。同时,将继续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以“3+3+N”产业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培育产业领军人才,开发多类型人才资源,并计划在波士顿、硅谷等10个海外人才和创新资源富集区,举办10场精准化、高规格海外推介和招才引智专项活动,建立10个南通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不断拓展海外引智渠道,确保全年新增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40名;继续实施重点人才工程,进一步强化人才集成服务,加快推进人才金融体制机制改革。
市人社部门则表示,持之以恒聚焦我市“3+3+N”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以落实《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抓手,深入实施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倍增和通籍英才归雁计划,不断增强南通招才引智的“磁场效应”。
更大力度深厚创新氛围
“创新是维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中天科技集团总裁薛驰认为,对企业来说,期盼政府部门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健全制度、完善服务、优化管理,落实相关鼓励政策,给创新者送去实实在在的“红包”,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新工作中去。与此同时,作为创新主体,企业应主动创建完善的内部创新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进行双重奖励,鼓励微创新、微改进,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与水平的目标。
企业发展的期盼,就是政府服务的方向。李吉平表示,市科技局将重点围绕南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端发展,针对企业创新发展瓶颈,认真组织各专项技术领域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切实有效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针对企业创新发展难点,加大培育、指导和扶持力度,力争实现高企数量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整合、盘活、拓展创新创业资源,使众创社区成为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区域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努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环境的新突破。
《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沪通科技合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阶段。根据部署,下一步我市将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全面提速沪通科技合作,重点推进沪通“创新券”通用通兑、国家技转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沪通重点科技创新专项“一软一硬”项目;深度开展沪通科技项目对接,设立南通市沪通科技合作专项,围绕新兴产业、生态环保、公共安全等优选合作项目,对沪通合作重大创新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做好沪通科技资源共用,加强与上海服务机构对接,全力打造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