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上,北京林业大学发布了中国“绿都”评价研究成果。该评价于今年10月30日通过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评审。我市被评为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十的城市之一。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59.46%,有林地面积1062.6万亩,活立木蓄积3275.85万立方米。
建章立制抓“管绿”。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2063人,发布全国首个《县级、乡级、村级林长工作守则》,全省率先建立县级林长巡林履职媒体公示制度,全省率先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林长制工作社会监督员制度,建设市级林长信息化平台,率先在全国启用县级林长制信息管理系统。精准建立“一林一档”2063份,编制“一林一策”1520份,落实科技专家307人、民警159人、护林员5390人。
扩面提质抓“增绿”。每年安排市级林长专项经费200万元。2017年以来建成国有林区道路214公里,新建和修复森林步道近400公里。在全国首创“云端植树、落地有惠”政策,组织森林旅游企业向全国履行植树义务的公民释放生态红利。2017年以来完成营造林474.57万亩,创成6个全国绿化模范县、59个省级森林城镇、253个省级森林村庄。城区绿化覆盖率41.3%,5个县市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城市”。
固本强基抓“护绿”。全市33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23个,总面积89540.56公顷。湿地保护率由20.08%提升至45.37%。配合举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扬子鳄野外放归活动,放归230条,累计放归458条。2017-2019年采伐森林蓄积144万立方米,较改革前森林覆盖率提高0.12%、活立木蓄积量增长94.83万立方米。组建全国首家民营森林防火培训机构。在全省率先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冠名权拍卖,成立全省首家古树名木保护有限公司。
东向联动抓“用绿”。设立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竹业、木本油料、中药材三大特色林业产业,竹林面积266万亩、木本油料栽培面积67.3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17万亩。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休憩新业态,2017年以来吸引沪苏浙地区游客达4700万人,从业人员年均收入超1.8万元。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4653个,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7家、省级13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林业企业30家,获评国家驰名商标4个。
深化改革抓“活绿”。稳定承包权,目前全市确权发证面积976万亩,发证率98.8%。放活经营权,全市流转林地面积152万亩,流转金额22亿元,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87本2.18万亩。健全林权收储机制,成立林权收储中心7个,设立收储资本金4300万元,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达5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