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青海作为黄河之源和河湟文化发源地,理应讲好“新时代青海黄河故事”,深刻理解、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必须从国家高度、全局视野深度审视黄河文化,深入研究黄河视域下的河湟文化,挖掘黄河文化特别是河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立足青海资源禀赋、突出青海比较优势,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源头责任、干流担当”的丰富内涵,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事业和产业相统筹,在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上实现新突破,以河湟文化的传承创新推动黄河文化在青海不断发扬光大,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这篇大文章。
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快构建有利于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体系。一是推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黄河全流域文化保护传承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行动,以推动黄河申报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为统领,打造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带。二是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文化建设领域组织领导、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支撑体系。发挥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把文化作为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注重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的空间统筹,注重城乡文化事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均衡,注重跨产业、跨区域文化协同和重大政策、重要服务平台的一体化与协同化。统筹推进黄河上中下游的区域文化与本地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三产融合。三是培养繁荣黄河文化的各类人才。加强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企业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复合型人才、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艺术、科研、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四是建设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大美青海”品牌影响力,促进黄河文化与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文化、青绣文化、青稞酒文化、农耕文化共生共赢,使黄河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真正让黄河文化“立”起来。
以河湟文化研究为龙头,深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一是做好河湟文化发展顶层设计。规划好河湟文化发展空间布局,广泛开展河湟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建立权威性、动态性大数据库,着重突出“母亲河、河湟魂”主题,认真编制《河湟文化发展总体规划》《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建设规划》。二是打造河湟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河湟文化研究为重点,整合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成立河湟文化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规划一批重点课题,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定期举办河湟文化等国内外讲座论坛,建设河湟文化博物馆,出版研究期刊丛书,生产一批文创产品,全面推进河湟文化系统研究与发展。三是建立河湟文化研究推进机制。对喇家、柳湾、沈那、宗日等遗址制定更为科学、长远的研究和发掘规划,并把河湟文化和热贡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适时建立河湟学、热贡学。围绕青海省内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健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和保护利用目录,建立最全面、最权威的河湟文化资源谱系,编纂河湟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四是开展河湟文化创意设计。鼓励规划区内的博物馆、文博院等单位,依托省内丰富的文物资源,将扁平化的文物展览、展示向立体化、多维度以及产业化方向转变,发挥出文物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让河湟文化“活”起来。
以打造重大黄河文化品牌为载体,讲好“青海黄河故事”。一是深挖黄河文化创作素材。依托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等力量深入开展全省黄河文化调查研究,形成资源分布存续发展报告,为我省黄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提供素材和理论依据。二是加强资源平台载体的整合。推动黄河文化与青海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等融合发展,对蕴含其中的人物、典故、道德礼仪等元素进行深入发掘,以新的手法进行演绎表现,深度开发创作具有青海特色、民族内涵、时代风貌的影视歌曲、动漫产品、舞台剧目、大型实景演出,以新业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生命。三是传承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艺术。重视花儿领军人物培养,深化花儿学术研究,组织专家编写花儿教材,推进“花儿进校园”,把花儿题材的艺术作品搬上舞台,积极参加国外文化交流活动,继续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打造花儿艺术品牌。四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新技术新手段,将其运用到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制作及销售等环节当中,实现文创产业科技化,增强文创产品吸引力。五是促进黄河文化艺术创作交流。建议组建黄河九省文化艺术创作联盟,通过创作联盟,交流艺术创作经验,展示优秀创作作品,提升整体创作水平,形成全国黄河文化创作核心力量,真正让黄河文化“联”起来。
以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突出抓重点项目建设。将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市政建设、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园林建设相结合,与唐蕃古道、丝绸之路的保护传承相结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景观。以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为目标,整合串联沿线峡谷奇观、黄河湿地等旅游资源以及沿线的考古遗址公园、文保单位等文化资源,加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强运营管理上的融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名城名镇名村,打造一条以黄河为轴线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上游旅游带。二是突出国家公园省的引领作用。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等体制试点建设为契机,坚持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绿色发展,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化旅游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目标。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以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以及藏族文化(玉树)三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为基础,积极发展沿黄地区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创产品。三是加大沿黄产业支持力度。以政策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带动,支持实施一批黄河文化项目。以融合发展为导向,培育黄河文化业态。以文化旅游为引擎,推进“文化+”融合发展,共同推动以黄河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产业发展,拉长产业链、补强创新链、延伸价值链,提高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提升文化旅游领域供给水平。四是推动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发挥我省河湟文化资源深厚的独特优势,高效整合挖掘省内地方特色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凝练文化内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在融入中寻求发展机遇,切实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五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按照“一个定位、两个方向、五三布局、十一大关系”青海旅游发展新理念和文旅融合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好文化旅游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核心,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推动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深度融合发展。以构建大文旅格局、推进大融合发展、打造良好文旅生态为引领,主动融入助力扶贫的“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旅游产业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创建培育更多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打造青海河湟文化旅游品牌精品,推动河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黄河文化“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