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5日召开的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上,吴政隆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更高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力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词。大家纷纷表示,对南通而言,就是要自觉把自己摆到苏南板块,拿出比肩苏南的底气、追赶苏南的勇气,跨过长江去,融入苏锡常。
理念接轨 构筑同质化发展生态
融入苏南,绝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接近,更要推动思想跨过长江。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发展理念接轨苏南,在开放定力、创新精神、担当作为等方面全面看齐苏南,在园区发展、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全面学习苏南,构建同质化发展的生态。
“江苏要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作出江苏贡献,南通理应有更多担当、更大作为。”省政协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陆建新认为,做好全方位融入苏南这篇文章,是最现实最有效的路径。而在这过程中,要有“敢于揭短、自我革命的勇气”,深入剖析造成与苏南发展差距的原因,全面审视融入苏南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
对此,省人大代表、海门市市长郭晓敏深有感触。在2018年全省县(市、区)综合实力排名中,海门位列第八,“前七名全是苏南县市”。而更让她倍感压力的是,海门与苏南县市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人均指标、开放程度、实体经济发展等这些高质量发展指标上。郭晓敏表示,海门要摆脱小城思维,“跳出苏中寻对手,放眼苏南找标杆,建立起精准对接的跨江合作机制,加快融入苏锡常都市圈”。
“我们要向苏南的党员干部学习,向苏南的人民群众学习。”省人大代表、崇川区区长钱锁梅说,只有跳出“舒适圈”,才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位置,确定更高的目标。她表示,作为主城区,就是要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当中争当首位区,创设长三角最优的营商环境。“我们要进一步提升‘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迅速办’服务模式的效率,更好地为企业、群众服务,让企业在南通能够更好、更快、更舒心地发展。”
产业对接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的对接融合是重点。从当前的发展阶段看,我市发展与苏南的关联度、互补性更强。苏锡常等城市因为开发强度高、空间受限,一些优质的大体量的制造业项目正在向外转移,而从区位和资源来看,南通是承接苏南先进制造业转移最佳地区。
“我们正全面加强对苏南产业的研究”,郭晓敏介绍,针对生物医药、新材料、邮轮配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苏南融合度较高的产业,海门将精心编制产业图谱,驻点开展精准招商,努力招引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实现与苏南的产业链条分工协作、融合发展。
“我们和苏南越来越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省政协委员、南通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石磊说,通富微电的崇川总部、苏通工厂、苏州工厂已连成一片,“利用苏州平台,外方好的经验也传导给了南通公司”。他表示,当前,苏南地区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上海、苏南的高层次人才更加愿意来南通工作,“这对我们技术密集型行业来说非常有利。”
“跨过长江去,最主要的还是要实现协同创新。”省人大代表、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志林表示,区域协同创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支撑尤为重要,学院将提前谋划、科学设置专业,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为南通加快融入苏南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园区转型 实现发展提档升级
本世纪初,如皋市在张家港对岸的长江镇的江滩上建起港口,建设如皋港区,喊出了“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的响亮口号。回忆起这段往事,省人大代表、如皋市市长何益军说,这是如皋开发展之先河的示范,也是跨江融合的缩影,通过港区、园区的开发建设,如皋实现了从农业县向工业县的转变。
开发园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全方位融入苏南,必须加快园区转型。”何益军表示,如皋正加快编制开发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比如,我们将加快如皋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沿江临港高端绿色产业基地”。
“我们明确要在全省开发区排名中进入前五,跻身全国30强。”省人大代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羌强说,想要在全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站到应有的位置,就要对标苏南找出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发展。他介绍,下阶段,南通开发区将在项目建设、企业培大扶强、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特别是苏通园区,“作为合作园区要争第一,成为融入苏南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