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苏州 > 文字新闻
肩负科研使命 推动常熟智造
发布时间:2017-10-18  来源: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  发布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1年12月,直径14.93米、全长133米,由常熟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超大型隧道盾构机“天和号”问世,打破了直径12米级以上盾构机只有德国、日本企业能制造的垄断局面,“天和号”拥有13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5项为世界首创,5项为国内第一。2016年,中交天和自主研发的世界首艘重型双处理机深层搅拌船“DCOC-1”号在天津港下水,标志着我国打破了日本等国在海底软基加固领域的技术封锁。今年3月,国产第二艘双处理机深层搅拌船在天津顺利交付。

  中交天和2010年成立时,杨辉就来到了公司,现任中交天和副总工程师、设计研究院院长、技术研发中心主任的他,是见证着中交天和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元老级”成员。“去年公司撤走了日本的专家,开始进行盾构机主驱动的研发工作,主驱动对于盾构机来说就意味着‘心脏’,只有做到自主研发,才能把所有技术牢牢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回忆起研发的过程,杨辉感慨良多。他告诉 记者 ,国外多年来一直把盾构机主驱动的技术卡在自己手里,在研发期间,他们团队也遇到了不少的难点。“主轴承的选型和设计就需要花费很多的心思,当时我们组织了8人规模的公关团队专门对接这块内容,团队自己去寻找轴承厂进行技术交流。”设计出一个主轴承需要成千的数据,每个数据都要计算到非常精密,小到一个螺栓也要求甚高。“去年我们一个六七十人左右的研发队伍,花了将近一年时间,积少成多,才完成了数据的收集。”杨辉说。

  研发工作绝非易事,工作的高强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通宵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消化很多的技术标准,这个过程常常需要一周到半个月左右,整个技术团队通宵工作也是常态,最长的纪录应该是36小时未睡。”研发方案反复讨论、推翻、重建几十遍,研发团队每个人桌上都堆着厚厚的图纸,但说起这些辛苦时,杨辉表示,团队的成员对此都已习以为常。在杨辉看来,作为中交天和研发团队的一员,承担的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使命感,能够让尖端技术掌握在国人的手里,才是这份工作赋予他们的最大意义。

  在公司创立初期,中交天和也曾面临研发人员不足的困境,但经过数年来不懈的奋进与努力,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来中交天和投身研发工作。去年中交天和的科研资金投入达到3500万元,目前研发团队已有120多人,未来预期将达300人,对于这个目标,杨辉相信它很快就能实现。

  完成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重型双处理机深层搅拌船的自主研发,并未让中交天和停下前进的脚步,目前,垂直盾构机和泥水盾构机两大研发项目也正在紧张地进行中。垂直盾构机是将重型双处理机深层搅拌船与盾构机的技术相结合,主要用于开挖岩石,安装风力发电机。泥水盾构机的盾构直径将达到12.23米,并会首次应用于孟加拉国公路隧道项目,实现“一带一路”中国造。中交天和现已拥有盾构机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25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盾构机关键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项荣誉,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研发团队虽然尚年轻,却正在一步步地实现着更大的突破。

  研发,是生产技术得以长足进步的源源动力,也是不断推动着“中国制造”前行的科技力量。如今,越来越多像中交天和一样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常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常熟“智”造也正结出累累硕果。2012年至2016年,全市省级重点研发机构达32家,每万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的数量从101人增至132人,申请专利数达53244件,高新技术企业在5年内共创造产值6637.69亿元。

上一条:走科技之路享创新红利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