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两位小朋友携手弹奏钢琴曲《我和我的祖国》,衔接流畅自然,配合天衣无缝,这是今年国庆庆典上辽宁彩车所呈现的精彩一幕。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24台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着“冰屏”与24名轮滑演员,配合地面投影不断变幻曼妙舞姿,惊艳世界。
沈阳市政府颁为“北京8分钟”移动机器人技术团队颁发“市长特别奖”。
这些机器人都来自一家沈阳企业——新松机器人。近日,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走进沈阳,对话新松机器人创始人曲道奎,听他讲述创业故事。
创新是本能,也是环境所迫
1983年大学毕业前,曲道奎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一本中科院出版的有关外国自动化产业的期刊,详细介绍了外国先进制造业研究和应用。心中怀有机器人梦的曲道奎决定报考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生,投身机器人行业,直至后来走出体制创办新松机器人,沈阳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先进的制造业基础都是曲道奎创业成功的重要土壤。
新松成立时是典型的“三无”企业,没有产品、市场和办公场所,这样一家新企业靠什么生存?曲道奎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新松脱胎于最大的创新机构中国科学院,2000年4月份成立时,我带着二十几个同事从零开始创业,研发和技术创新是骨子里的一种本能。”曲道奎说道。
曲道奎认为,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大量的乡镇企业只需要关注产能和规模就能获得发展,但是技术水平低,质量残次不齐。近10年来,这些乡镇民营企业出现倒闭潮,原因是市场发生了变化,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简单的追求产能和规模失去了竞争力,如果企业没有在组织架构和核心要素配置上进行升级,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和竞争力,规模越大产能越高,可能死得越快。
在近20年成长中,新松一直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导,形成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发展模式。一头是创新和市场,另一头为现场装配和调试,中间即通过与外部供应链系统合作来解决生产和制造,形成了轻资产发展核心技术,通过社会分工来解决重资产装备的问题。
在新松成立之初,国内市场基本被外企垄断,大部分国内企业不敢使用新松的机器人产品,如何获得客户的认可,成为曲道奎最头疼的难题。
“如果说当时中国加入WTO是狼来了,机器人市场的地盘就狼的,当时机器人市场被外国企业全面垄断,我们只能通过创新去和狼抢肉吃。既是本能,也是环境所迫,逼着新松走上一条创新路。”曲道奎说。
曲道奎介绍,为了打开市场,新松创新性的走上了一条“先外后内”的发展道路,直接面对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这些外企已经在大范围使用机器人,急于寻求本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售后服务及时性。新松由此抓住需求打开了市场,如今新松国内近三分之二的客户都是外企。
2007年,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进行公开采购,新松移动机器人(AGV)产品中标,从此打开了新松通向国际的窗口,产品相继出口到美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三十余个国家,结束了中国机器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历史。
通过与外企的合作,新松渐渐打开国内市场,成长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头雁企业,也是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
如今,新松的研发人员已超过3000人,占总人数近70%。创造了百余项行业第一,成功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五大系列百余种产品,产品出口超过35个国家。
梦想改变中国“缺心少脑”现状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代大趋势下,制造业由传统的刚性、批量大规模生产向柔性、智能、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转变。曲道奎的梦想不仅是将新松打造成一家机器人企业,更是一个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大平台。
曲道奎指出,机器人是高技术产品,也是一种支撑性技术。在智能制造时代,人不再作为直接生产要素,而是进入到管理层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无人化,呈现出一个递进关系,新松的技术和产品正在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制造模式的变革起到支撑性平台的作用。
基于历史和现实因素,中国制造业的短板一直“缺心少脑”,因为缺乏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必须依靠国外进口,产品竞争力弱。对此,新松开发了一个新的工业软件&控制平台,致力于打破中国机器人行业、数控和高端装备的核心技术、核心部件受限于外国的现状。
曲道奎介绍,该平台由工业软件和工业控制两个子平台构成,一个是硬件平台,包括从数字电机的编码器到驱动系统的控制芯片,致力于研发解决中国核心零部件缺乏的问题。另外一个是软件平台,从操作系统层面搭建机器人编程和语言系统,面向不同产品和产线,给客户留下二次开发的接口和界面,可以定制化进行三次开发和设计,由新松主导将细分行业领域的企业融合进来,打造成一个开放式的生态系统,实现共生共赢。
目前,新松正在整合全球顶级企业资源共同打造这个“心脑俱全、顶天立地”的大平台,未来将应用于与中国的机器人控制、数控机床和切割、包装、喷涂等高端设备,实现对整个生产线的控制,最终目标是打造出无数家数字化工厂。
我们必须要掌握话语权,打造出中国自主可控的一套工业控制体系,利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市场的优势,把我们的新技术和产品逐渐迭代成熟,形成新的标准再推广升级为国际标准,改变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追随的现状,这也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真正赶超的唯一途径。”曲道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