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计局近日公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合肥人口发展综述情况,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人口发展各项政策,人口总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升,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人口增长基本平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户籍人口从1949年的182.28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757.96万人,净增575.68万人,年均增长2.1%;城区常住人口从1949年的6.06万人发展到2018年的393.9万人,年均增长6.2%,为合肥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据分析,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1964年全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59.4%,1990年、2000年、2010年所占比重分别达到68.3%、70.6%、76.2%。2018年,全市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57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1.7%。
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人口总抚养比始终在40%左右,远远低于标准人口结构(总抚养比50%~53%之间),处于劳动力供给充足的人口红利期。2018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总抚养比为39.5%,其中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1.9%,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7.6%。
人口发展质量提升
分析报告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受教育人口比重快速提升,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1.27年,其中男性人均受教育年限11.91年,女性人均受教育年限10.6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户规模逐步趋向小型化。2018年,全市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89人/户。从家庭成员数量上看,一人户占16.0%,二人户占28.5%,三人户占28.3%。2018年二人户和三人户合计比重达到56.8%,二人户和三人户成为家庭户主流,多人户家庭占主导的局面成为历史。
此外,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口健康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2000年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1%,随后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到2018年末,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百万,达101.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2.6%,分别比2000年和2010年提高5.5、3.4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9岁,比1990年提高5.5岁,比2000年提高1.3岁。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经济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就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城镇数量与人口城镇化水平也不断上升,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21世纪以来,全市不断深化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加速转移,城镇区域扩张,城镇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0.9%,超过半数以上的人口在城镇居住,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乡村人口数量,标志着合肥从“乡村时代”步入“城市时代”。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0%,比1949年提升68个百分点;常住城镇人口达606.3万人,比1949年增加593.5万人,是1949年47倍,年均增长5.7%。2018年末,城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9.9%,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五成,达51.3%。
分析报告表明,随着合肥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幅提升,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808.7万人,比2010年增加62.3万人,年均增长1.0%;五年内人口净流入20.4万人,年均增加4.1万人;2018年城区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达48.7%,人口吸纳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