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金华 > 文字新闻
我市各地着力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2019-11-29  来源:中国金华  发布开发区: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日,在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卫生健康委通报了全省县域医共体建设进展情况,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获评省县域医共体建设先进县(市),我市先进县(市)数居全省第一。其中,2017年9月率先启动县域医共体建设的11个试点县中,有6个获评先进,东阳市入选,东阳市医共体人才池和模块化培训特色做法得到省领导批示肯定。今年启动医共体建设的县(市)评选出先进17个,我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入选,分别在基层建设、中医药一体化、财政一体化等方面的特色亮点获得肯定。

  县域医共体是解决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一种新型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辖区内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为基础,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的共同体。

  医疗卫生事业是重要的民生事业,医共体建设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开会进行部署,市卫健委也分别组织召开了以县域医共体为专题的县市局长会议及医共体建设推进会,建立了全市县域医共体定点联系制度。注重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结合金华医保DRGs支付方式全国改革试点与全市基本医保统筹的政策背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下发全市基本医保统筹下《金华市分级诊疗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及《金华市县域医共体医保支付改革实施意见》《金华市市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等相关政策,争取为全省医共体建设提供新的经验。

  东阳:“人才池”破解基层人才紧缺难题

  县域医共体建设,间接促进经济发展,直接带来幸福指数,是对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考验。东阳市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划出50亩土地建设人才公寓,投入9.36亿元加强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医共体专项资金1.3亿元,用于基层人才池、基层提升、信息化建设等。

  为破解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招不进、留不住、学历素质偏低、分布不均衡”等问题,2017年10月以来,东阳市创新设立“医共体人才池”,实行“统招共用”。人才池策略打通了医疗人才流通渠道,通过给身份、提待遇、高配套、强培训、有轮转、谋长远等六项举措,有效解决基层医疗单位人才紧缺等问题。

  医共体人才公寓建设首期218套,占地10亩,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财政投资7800万元,为基层医疗机构解决新招人员住宿问题。除了建设医共体人才公寓,解决医疗人才的住房问题,东阳市还在身份、待遇等多方面发力,解决医疗人才的“后顾之忧”。明确“医共体人才池”招聘人员编制身份全部挂靠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破除以往基层编制身份束缚,让基层医疗机构的新招工作人员“落户”城区;优化绩效工资分配,由医共体管理中心统筹安排绩效工资,按照城区、平原、半山区、山区4类,分别给予1.0、1.1、1.15和1.5的工资分配系数,并向山区、基层进行倾斜。如在山区工作期间每月发放250元山区工作补贴;工作满5年,每月发放山区工作补贴500元;超过5年每增加一年,补贴再增加50元。

  如何提升基层卫生人员业务能力?东阳医共体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模块化技能培训方法,包括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急救技术及心电图、影像学等七大方面的17个模块群,涵盖了基层90%的病种。模块化技能培训实行小班制,每期40人,每个班10人,培训周期为两年。基层医生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的,每月工资增加50元,有效调动了基层医生学习积极性。

  佐村镇中心卫生院偏居东阳市东部山区,与东阳城区相距近30公里,不仅10多年未招到医学人才,业务骨干还纷纷跳槽。这一度成了卫生院院长马立强的一块“心病”。不过今年8月,有8名医疗新生力量来卫生院上岗。为拓宽医务人员岗位交流新渠道,东阳市建立工作单位轮转调换机制,新招人员由医共体管理中心负责培训和调配使用,按工作需要分别在山区、半山区、平原地区、城区进行工作轮换。在轮转周期内,山区、半山区工作满3年即可轮转到平原或城区工作5年,再进行下一个轮转流程。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人才是关键。为保证“医共体人才池”有充足的后备力量,东阳市启动委托培养,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后备新鲜血液”,东阳市财政出资500万元设立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定向委托培养专项基金,计划在2018—2021年期间培养本科生、大专生200人。

  义乌: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9月份,59岁的吴大姐来到浙大四院医共体福田院区,准备开点胃药。令她没想到的是,自认为的胃痛,竟然是急性心梗。好在发现及时,医护人员马上采取紧急措施,迅速将吴大姐转往浙大四院。

  这次及时的救助,得益于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吴大姐是浙大四院医共体福田院区全科医师丁晓庆识别出的第二个急性心梗患者。自义乌市医共体建设工作开展以来,义乌市卫健局组织协调了义乌市中心医院、义乌市中医医院、浙大四院3家市级医院作为牵头医院,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义乌市全面谋划医共体强基层义乌路径,形成符合地方实际具地方特色的《义乌市医共体基层院区二乙医疗服务能力及一院一特建设标准》。因地制宜通过“等级、硬件、品牌”三个提升,构筑“目标倒逼、政府保障、整体提档”的发展机制。制定“ABC”三类建设标准,实施“基建按档建设、硬件阶梯配置、学科品牌‘一院一特’”,通过3年时间新增投入3.3亿元,使14家基层院区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为了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义乌市医共体建设从离百姓最近的地方着手,强化医共体基层院区的门诊和住院的医疗服务能力,通过牵头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直接下沉,与基层院区合作共建一体化病房、名医工作室、“全—专科”联合门诊,每月有200余人次各科专家下沉到基层为群众服务,快速提升基层院区的医疗服务能力。

  除了门诊实现专家下沉,病房也尽量与市级医院实现一体化。一体化病房由牵头医院选派医疗骨干担任病区主任和护士长,全职驻点。同时定期安排医疗、质控、院感专家到基层院区三级查房、带教指导,保证与牵头医院实现同质化管理。

  而“全—专科”联合门诊则由牵头医院选派高年资中级或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让患者既能就近享受市级医院一流专家的优质专科诊疗服务,又保留在基层就医的医疗优惠待遇。如今,各医共体基层院区相继开展了名医工作室,由高层次医学人才领衔,以师带徒的模式,为基层培育一批批医疗技术骨干,带动院区专科诊治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

  截至目前,浙大四院医共体、市中心医院医共体、市中医医院医共体共建设一体化病房11个、名医工作室19个,“全—专科”联合门诊39个。1—9月,基层院区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8.35%,出院人次同比增长17.99%。

  为了培养基层人员队伍,义乌打造高起点国际化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4+6”基层全科医师培训体系,基层医务人员专科技能模块化培训,设立医共体人才学院以及基层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三期54名学员毕业,计划5年内培养3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全科医生。

  永康:“中医药一体化” 看中医不用跑

  2018年12月,永康市医共体建设正式启动,分别组建由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牵头,各镇(街道、区)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医共体成员单位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体和市中医院医共体。完成全—专科联合门诊设立,和共享中心、县域胸痛、卒中、创伤、孕产妇、新生儿、中医等诊疗中心建设。

  中医院医共体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创新推出了具有永康特色的县域中医药共享体系——“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以永康市中医院为中心,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分点,完善从开药、抓药、煎药,最后寄送到病患家里一整套流程的一体化工程,实现永康市民看中医不用跑、城乡共享中医药、中药免费配送到家的目标。目前,“中医药一体化”互联服务覆盖市域内15家镇街区卫生院,以及208家服务站、村卫生室,受益人口达73万人。经过2年多的发展,截至10月底,共计处方84000张,已开中药处方的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达122家,全市中医药氛围明显普及增强,进一步弘扬了中医药文化。

  建设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整合了中医大数据、全国名中医等平台,可通过综合分析产生“智能药方”,供中医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员使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通过中医智能诊疗系统,还可与永康市中医院专家发起实时远程视频会诊,面对面交流病情,并给出合适的诊治方案。

  永康市中医院每天安排两名中医专家实时在线,两名内科专家和两名外科专家随时待命,为患者提供高效的远程会诊等服务,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今年以来,永康市创新性推出了“医共体+肿瘤筛查”的工作模式,既破解了医共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偏弱的问题,又解决了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无法开展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窘境。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筛查了4个镇5个村2270名村民,有24例住院治疗,15例患者通过早诊早治恢复健康。永康市拟通过5年时间,对全市40~69周岁的居民开展一轮消化道肿瘤筛查。

  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济开发区分院一体化病房已经正式运行。一体化病房实现检验检查设备共享,包括医学影像、检验、心电、病理等诊断手段,总院都可为其提供一体化服务;以及医疗技术资源共享,总院派驻4名医生、10名护士和2名康复技师入驻分院。

  通过一系列强基层的政策和举措,永康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临床业务量明显提升,基层成员单位2019年上半年同比2018年,出院人次增长73%,住院均次费用零增长,门急诊人次增长24%,医疗业务增长52%。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牵头医院专家的优质服务,一定程度缓解了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群众就医的获得感。

  浦江:让患者“转下来”“留得住”

  今年2月,浦江县卫健系统全面推进医共体建设,以浦江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浦南、仙华、黄宅、岩头、郑宅、白马、郑家坞以及前陈八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的浦江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正式授牌成立。经过9个月的运行,“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成为越来越多浦江老百姓的选择。

  10月25日,浦江县人民医院浦南院区住院部接收了一名“特殊”住院患者。她是浦江县医共体工作开展以来,首例经县级医院治疗后转下来进入康复治疗的住院患者。83岁的金大妈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有10多年了,由于胸闷气促不断加重,被家人送往人民医院救治。经过住院治疗,金大妈的病情趋于稳定,但仍需要长期有氧治疗康复,人民医院建议转诊到当地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金大妈的女婿说,他们并不知道浦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住院部,也不清楚医疗条件如何。“没想到这里不仅病房宽敞明亮,硬件设施齐全。最重要的是,连住院部的医生和护士都是从人民医院调下来的,家人一致决定把老人转下来继续康复治疗。”

  浦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寿利强介绍,以前这里没有住院患者,都是往上级医院转。纳入医共体后,在卫健局和牵头单位人民医院的帮助下,9月开设了住院部,内设22张病床,已经接收不少住院患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医务人员 52 名,医疗服务覆盖整个浦南街道约5.58万居民。随着医共体建设不断深入开展,不仅住院病人明显增加,今年的门诊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23%。

  患者“转下来”了,如何才能让患者“留得住”?关键还在于提升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能力。8月份,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潘敏莺受医院委派,到下属浦南院区——浦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住院部负责人。“医院让我们下沉的目的,一方面是负责整个住院病区的医疗质量管理、规范住院制度等工作;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以此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诊疗水平,让住院患者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县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潘敏莺说。

  人民医院医共体还采取“全科+专科”联合门诊的方式,通过县级医院专家每周下到基层医院坐诊、查房和培训,手把手带教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从而长效性地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目前,人民医院医共体已实现全面融合,总院分院已然是“一家人”、人员使用“一盘棋”、财务管理“一本账”,朝着“让人人享有优质医疗资源”的目标不断前进。未来还将探索建立“因事设岗、人岗相适、人随事走、钱随人流”的人财物全面整合新方案。

上一条:金华·华东农交会达成48项合作协议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