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绿色食品 > 文字新闻
对虾养殖需健康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27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代表性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创汇的第一大产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对虾内销、出口的总供应量达到220万吨左右,其中养殖130万吨,捕捞10万吨,进口65万吨,出口16万多吨,其中国内消费处于上升阶段。然而,由于苗种培育、疾病防控、环境调控在内的诸多技术难题的出现,对虾产业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业内人士指出,对虾养殖只有向高密度养殖方向发展,下大力量抓好种苗基地建设,培育新品种,才够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我国对虾进口数量将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对虾总量首次超过500万吨,6大主产国占全球总产量83%。2018年,我国对虾产量略增,但生产地位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南北方产量都略增,北方(生态为主)增长点在于面积,而南方(精养为主)增长点在于成功率。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从对虾供给情况来看,2018年我国对虾总供应量达到220万吨左右,其中养殖130万吨,捕捞20万吨,进口65多万吨,出口16万多吨,国内整体消费呈上升趋势。从对虾贸易情况来看,2018年美国进口量再创纪录,达69.72万吨,中国进口量超过65万吨,欧盟28国进口量达76万吨,日本进口量下降至15.8万吨。我国对虾出口量略有增长,主要以高附加值加工品为主。观察对虾产业行情走势,预计我国对虾进口量将继续增加。进口冻虾的竞争优势明显。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雷指出,国内的消费习惯支撑了高虾价,而成功率不稳定又导致市场缺口始终存在。未来,虾价会相对维持在高位。不过,会随着季节和进口形势波动。“不怕卖不掉,只怕养不出。”王雷说,对于未来趋势,他认为,对虾养殖的利润应来自稳定生产和持续需求,而不是过山车式的高虾价和低成功率。

  王雷称,未来3年内,全球各大产区都将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达到530万吨。其中,东南亚产量超过180万吨,中国恢复至150万吨,美洲产量逼近120万吨,印度将保持在60万吨上下。2019年及以后,全球虾的供应增长势头将持续。由于中国养殖产量回升缓慢,进口数量将会持续增加。

  对虾养殖还需苗种为先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对虾种业仍面临许多难题,如种业链尚存漏洞、引种引进了新病原、做种和苗的难度大、品种品系多、国内种虾生产能力弱等。

  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也表示,我国对虾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以白对虾为例,正面临着种苗退化、加工精深差、天灾病害多等问题。

  对虾发展,苗种优先。赵兴武建议,要把种苗生产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在种虾上占领了制高点,才能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比如在白对虾种业发展与体系创建上,应下大力量抓好白对虾良种场和种苗基地建设,培育新品种,推进提纯复壮工作,下决心淘汰落后品种,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大力实施白对虾种业工程,支持科研人员投身种业发展。由于养虾最大的威胁是病害,还要加大对病害防治的研发力度。

  王雷表示,行业未来如何发展,需要的是技术提升、模式创新和理念转变。其中苗种是成功的基础,选苗要有原则,标粗应上升到重要高度,要重视选人、选场。还要加强养殖模式优化,工厂化养殖是未来主流方向,用大水面生态养殖减轻环保压力。厄瓜多尔养虾产量世界第五,是全球公认的优质大虾的代名词,巨大的池塘、简单的设施和投入品、严控规模的低密度养殖,实现了多年稳步、持续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对虾种业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如基因组测序取得突破;分子育种技术、家系育种技术、凡纳滨对虾种质参数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全封闭双循环种虾养殖技术、严格水处理技术、生态育苗技术等良种良法上已建立了相关关键技术。

  向高密度养殖方向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亚洲地区的对虾养殖目前正在向“可持续性的高密度养殖”方向发展。在这种养殖模式中,养殖场组成部分包括蓄水池、水处理池、即使用水池、标苗池、大虾养殖池、污水池、污水处理池。整个养殖场的养殖面积与水处理池面积为3∶7,养殖全过程遵循正大“三个干净”(养殖干净、水质干净、虾苗干净)加生物制剂的养殖观念。

  确保水质优质稳定,也是需要继续关注和努力的。生物絮团在养殖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稳定水质,吸收水中的氨氮。另外就是与病原菌竞争,控制病原。在应用上,目前主要应用于对虾、罗氏沼虾、罗非鱼、虱目鱼、鲻鱼养殖,在虾类上,用于虾苗标粗的较多。在国外,有一些农场主利用废弃的车间并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养虾取得了成效,他们一般使用芽孢杆菌培养絮团,需要近一年时间,生物絮团系统才能稳定下来。目前,这种技术在我国湖南、江苏等地也有应用,但虾体色的改善以及养殖中后期的亚硝酸盐控制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上一条:世界菊粉产业蓄势待发 我国十年需求量增长十倍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