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走进含山县林头镇毛滩村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的120亩瓜蒌园里,一只只圆润饱满、金灿灿的瓜蒌挂满棚架。忙碌的人们往来穿梭,采摘着成熟的果实。不远处,机械轰鸣中,瓜蒌籽脱离果肉,等待着进一步加工成为人们喜爱的休闲食品。“自从有了瓜蒌园,除了能分红,闲时我来打工,一天80元,一年能多挣五六千元。”在贫困户郭志兰眼里,瓜蒌成了实实在在的“致富果”。
结出丰收果实的可不仅仅只有毛滩村。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优化做实“四带一自”模式,通过各类园区(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动,贫困户自主调整,农业农村部门强化产业技能培训,推动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开展。陶厂镇的红薯硕果累累,“司徒粉丝”走向市场;“金稻渔”产业扶贫模式,生态与效益相结合,塑造“含山大米”等品牌;八熊村周边603户贫困户因黄桃成熟每家至少600元的“分红”轻松到手……产业扶贫基地如雨后春笋,提高了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果实”结出来,还得销出去。在安徽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一条条扁鱼被清理干净,抹上盐,挂上了铁杆,在阳光、微风中变成独具地域特色的美食——封扁鱼。“这些鱼,有一部分来自韶关镇大宣行政村的贫困户。”公司总经理裴陆松表示,公司农产品原料采购,“优先溢价收购贫困户养殖的”是首要,光这笔费用每年能达到200万元。不仅如此,与桥联村、农合电子商务联合,收购桥联村贫困户的野生菱角20多万斤;捐赠2万元用于环峰镇东山村小龙虾产业扶贫……“我们将发挥企业优势,在产业扶贫上带动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裴陆松说。
强基地、育主体、促联结、调结构、防风险,通过在“特色产业+扶贫”上大做文章,产业带动能力和精准扶贫水平不断提高,贫困户增收能力不强、产业扶贫政策“福利化”等问题得以解决,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脱贫。截至10月底,全市已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园区(基地)28个,主体带动贫困户1534户,农业特色产业扶贫自种自养贫困户3289户,均完成省目标任务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