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到14日,12名中科院院士和专家齐聚我市,共同参加2019院士珠城行活动。活动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和中科院行政管理局主办。几天的时间里,院士们考察产业发展,出席论坛活动,为我市发展出谋划策,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能级的提升再添强有力支撑。
星光熠熠 业内权威齐聚珍珠城
院士们的到来,让蚌埠这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一极星光熠熠。几天的时间,院士们日程满满:在硅基产业基地,参观8.5代TFT玻璃基板生产线,考察0.12mm超薄玻璃生产线、玻璃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丰原生物材料产业基地,考察参观氨基酸生产线、VC及衍生物生产线;在蚌埠学院的硅基产业、生物基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院士们分别以水系储能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前景、无人机在现代产业和城市发展中的应用等为题进行讲座;13日上午,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还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为主题进行了讲座。
院士专家们走进企业、高校,围绕产业创新发展“会诊把脉”“传经送宝”。他们不仅带来了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散播了创新的火种。在蚌埠学院的讲座上,院士们精彩的演讲总伴随着热烈的掌声。“的确开阔眼界,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蚌埠学院学生许轲听完讲座,一脸兴奋。他告诉记者,钱逸泰院士的讲座让他对电池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识也更加深刻。在院士的点拨下,许多以前想不通的关节豁然开朗。而在他的同学王莹莹看来,演讲除了知识本身,更让她看到了院士们严谨的科研精神,激励自己和同学们在求知路上勇于创新,敢于突破。
“蚌埠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学校,近年来主动呼应地方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建立了许多省级、市级科研平台。但与高水平的兄弟院校相比,在科研实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等方面还有差距,非常需要专家学者的支持和指导。”蚌埠学院副校长郑桂富难掩激动。他说,学者的智慧和远见是无价之宝,不仅会为城市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新动力,也必将为学校的建设领航助力。
院士点赞蚌埠,新时代英雄城
在“创新之城·材料之都”的思路引领下,我市大力发展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每到一处,院士们都凝神细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尤其是在硅基产业基地,听说0.12mm超薄玻璃是目前世界上商业化生产最薄的玻璃时,院士们高兴地鼓起掌来,连声说好。我国第一条从葡萄糖发酵开始的聚乳酸全产业链生产线在蚌投产,也赢得院士们一连串的点赞。“我第一次来蚌埠,以前就知道这里发生过淮海战役,是一座英雄城。”院士郭尚平已年过九旬,是流体力学方面的权威。可他谦虚地说,自己还是小学生,来蚌埠很受教育。
说到科技在国际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老人家有感而发:“在高精尖的科学技术上,中国人能够领跑,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是我们这代人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科技创新是新的长征路,从这一点说,蚌埠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同样是一座英雄城!”他还特意嘱咐说:“有专业问题一定要联系我,我很乐意发挥余热。而且我回去以后还会通过不同渠道宣传推介蚌埠,为发展略尽微薄之力。”
搭桥铺路与科研国家队全方位合作
“中科院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把院士们的智力成果转化为科研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科蚌埠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许晓光说,在蚌埠短短几天就充分感受到了全市人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和不甘人后的创新劲头。希望通过院士行活动能够促进院士的智慧结晶和科技成果在蚌转移转化,为蚌埠的创新发展助力。“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常委副院长卢思锋则认为,淮畔明珠蚌埠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研究院的方向一致、目标相同。两者结成契合度更高的共同体,促进中科院优势资源与蚌埠发展对接,尤其是多学科的跨领域交流合作,是接下来的重要课题。
而在市科技局局长马成喜眼中,借助中科院高端平台,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沟通合作机制,推动更多先进科研成果在蚌落地生根,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应由之路。“科研交流合作是产业竞争力和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支撑,蚌埠对科研创新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未来我们还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为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