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眼尖的市民发现,古子城酒坊巷、熙春巷、八咏路上的许多老建筑门口都挂上了崭新的铭牌。铭牌上不仅有数字编号,还有关于该处建筑的中英文历史简介,以及一个相同图标——金华市历史建筑。
10月8日起,我市首次启动历史建筑挂牌工作,对古子城邵飘萍故居、英士大学图书馆旧址、拦路井等首批41处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目前已基本完成。这标志着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一栋栋老建筑又多了一道“护身符”,也将被世人重新发掘认识,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生。
什么是挂牌保护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但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其实‘历史建筑’也是近些年才有的提法,在此之前,我们都笼统地称之为‘古建筑’。”市古城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建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也是金华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此次施行挂牌保护,更是开创历史建筑保护先河,标志着它们从此有了“正统身份”和“护身符”。
为切实做好市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2016年12月起,我市正式启动开展金华市区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及图则编制工作。一年内,规划部门对市区历史建筑展开全面普查,走访了35个乡镇街道、242个行政村、926处建筑,最终整理选取出600余处登记入册,并对普查得到的成果从时间、空间、类型、产权、分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形成翔实的普查报告。依据建筑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存续年份以及完好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科学量化地划分为民居、公共建筑和构筑物、近现代产业三大类,并根据一类、二类和三类标准级别进行保护,形成历史建筑分级名单。
经公示、征求意见、专家论证等程序,主要分布在历史文化街区和重点区块内、以国有和集体产权为主的第一批历史建筑建议名录确定。2018 年1月24日,市政府正式发文公布市区第一批65处历史建筑,包括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41处、雅畈历史文化街区4处、二七区块8处、万佛塔公园1处、城中街道9处、浙江师范大学2处。2018年底,又公布了市区第二批153处历史建筑。“此次首批挂牌的历史建筑便是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的41处。我们还在每块铭牌上预留出了空位,后续将设置二维码,届时大家可以通过手机扫一扫,了解每处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该负责人说。
为何要活化利用
英国著名文保专家费尔顿博士曾说,维持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的确,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文化、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外,还具有物质使用价值。为避免这些瑰宝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已成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采访了解到,古子城历史街区的部分历史建筑目前正委托市城投集团改造。今年打造的特色饼一条街、火腿馆、酥饼馆、婺剧馆、金华酒·道情馆、中医馆等“一街六馆”陆续建设开放,古城业态日益丰富、游客不断集聚。秉承着“贯通为基础,品质为保证,保护为前提”的原则,古街酒坊巷也在开展活化利用,定位打造以成都“宽窄巷子”、杭州“河坊街”为标杆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
酒坊巷区块征收改造项目分两期。目前一期已竣工,二期还在修缮改造和招标。一期共修复翻新14栋老旧房屋,其中9处是此次挂牌的历史建筑,包括邵飘萍旧居、名西医舒伯韩寓所、民国律师方正南旧居等。我们走进酒坊巷112号的方正南旧居,发现里面的样貌还是“原汁原味”。
金华市婺州古城文旅公司办公室主任钟贤娟介绍,由于这些房屋大多为木质结构,年代久远,很多板材已经蛀空、腐烂,工程人员尽力保全原有材料,同时修补或更换有隐患的材料,确保整体结构安全、同时不失历史韵味。“可以说,对这些建筑原有结构破坏非常少,已尽可能保持原有状态。提升改造期间,主要就是加固内部结构、改善使用功能和增设消防设施。”
竣工后便是商户进驻,从本地知名餐饮品牌“水门巷”到网红美食店“李渔和他的两头乌”,纷纷抢滩进驻古城。咖啡吧、奶茶店、西餐厅等适合年轻消费者的时尚业态也在古城开业。此外,还包括近代名人展示街、书吧、酒文化展示中心等。预计今年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未来如何保护开发
作为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文化遗存丰富,拥有许多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同时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资源。
截至目前,全市共公布完成历史建筑1481处。其中,市本级218处、兰溪327处、东阳220处、义乌258处、武义262处、永康109处、浦江51处、磐安36处。市本级还尚有未公布储备历史建筑约400余处,今年内还需完成公布永康204处、浦江149处、磐安67处。
“市政府公布的市区内218处历史建筑,目前保护图则已基本完成,下步将开展测绘建档、修缮导则和人文信息调查。”在古城办历史建筑顾问蒋金治看来,历史建筑的保护是一个积极、动态和持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来被认定价值不大的建筑也可能会逐步列入保护名单。
保护不是冻结现状,而是要使历史建筑融入现代生活,对城市特色的维护起到积极作用。蒋金治认为,历史建筑保护政策的出台非常重要。例如杭州、广州等地都有出台政策方案,鼓励、支持保护责任人利用历史建筑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及地方文化研究,开办展馆、博物馆,开展经营活动。
除政策保护外,最根本的是历史文化挖掘。蒋金治认为,仅仅靠铭牌二维码增设展示信息还远远不够,更需要多渠道挖掘历史故事,营造文化氛围。“可以考虑与本地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相结合,彰显古城历史。”他更希望,优秀的历史建筑在各部门努力下,能最终升格为文保单位。
实际上,历史建筑不同于文保单位,由于数量众多、权属复杂、资金匮缺、认识不足等原因,政府很难通过自上而下的单一手段持续有效地保护利用,民间自发性活动又易因缺乏政策支持和科学指导,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还需从分类管理、全程监管、技术攻关、工匠培养和民生为本、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等多维度展开,才能收到保护与传承、修缮与更新、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