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重庆召开的第十九届中国药师周上,中国药学会发布了《2019年中国药学会医院用药监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随着国家相关医药政策的深入落实,临床用药在剂型层面日趋合理,基本药物保障水平提升,医院用药剂型日趋合理。
据了解,《报告》以2014-19年上半年连续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926家连续样本医院,分析了年度医院药品使用及近5年趋势变化情况,并且对国家药品保障相关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估。
报告指出,近5年各级医院的药品使用品种数略有下降。总的来看,医院不同类别药品的品种数、金额、用量占比增速趋缓,反映了医院用药结构处于总体稳定状态。医院用药结构在剂型层面趋于合理。
相关分析人士表示,根据统计基本药物使用品规数由783个增长至1052个,金额占比由12.1%增长至27.2%,使用频度占比由31.3%增长至47.1%,日均费用由5元增长至7.5元。基本药物整体药品品规数增幅34.4%,整体金额增幅124.7%,整体使用频度增幅50.8%。这表明基本药物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报告》显示,近年来,品种数增幅最高的为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其5年增幅达10%。相关分析人士表示,对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可以发现,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品规增幅达81.4%。因此,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相关人群是基本药物相关政策调整的最大受益者。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原研药和仿制药数据变化。阿托伐他汀等22个已通过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国产品种使用频度占比高于2018年同期,氨氯地平等12个品种的原研产品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占,使用频度下降幅度在5.49%—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