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 将“土豆豆”变成“金蛋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金黎平,1963年出生于东阳市巍山镇山头金村,1979年巍山中学高中毕业。1984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和2006年分别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硕士和博士学位。金黎平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30多年,是院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并担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她率领团队育成了近30多个马铃薯优良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运用,推动了我国马铃薯品种的更新换代。仅育成的早熟品种累计推广了7868万亩,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马铃薯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0%以上分布在特困连片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对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产业扶贫的科技水平以及消除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金黎平积极参与国家层面产业设计,担任了10来个深度贫困县的扶贫专家组专家,常年奔波在产业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集中连片特困区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的马铃薯主产县,制订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建议、建立研发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培训人才和技术人员。近三年,金黎平组织和带领体系专家在连片特困区开展了200多项试验示范,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0多万亩、技术培训和指导1982次和发放技术资料174590份。
在贵州毕节、甘肃定西、宁夏西海固、河北张家口和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金黎平和她的团队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真正将“土豆豆”变成“金蛋蛋”,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如今,毕节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市之一,经过优化品种结构和种植栽培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2016年,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
金黎平的父亲金钦勇是一名机械工程师,1959年浙江省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分配至金华地区行署重工业局工作,1971年调入东阳市横锦水库管理局工作至退休。金黎平的母亲金晓湘与金钦勇相守近60年,伉俪情笃,相敬如宾,1993年,被东阳市政府授予“东阳市好媳妇”荣誉称号。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金黎平对父母一直很孝顺,对社会充满爱心。从1998年开始,她一直坚持捐资捐物,助学帮困。在江西九江、四川北川、广西大化和宁夏西吉等地捐书捐物助学扶贫,她定向资助的宁夏学生中有3名成功考上大学。
2002年,金黎平到毕节考察马铃薯生产情况,看到山里的孩子每天光着脚走十几里乱石遍地的山路上学,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总想能给他们做点事。2017年,金黎平完成了萦绕在心头多年的夙愿,捐赠了当地政府发给她的专家工作补助50万元,与毕节市政府共同成立100万元的“毕节市慈善总会?金黎平?毕节助学基金”,将在五年内每年资助150名毕节地区农村贫困家庭的在校优秀学生。
因为贡献突出,她荣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农业科技专家”、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终身成就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今年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