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薛海军 孙鹤 通讯员武晓瑞)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发展壮大农牧业产业,由“吃粮靠返销”变为粮食净调出省区,到成为国家“粮仓”“肉库”“奶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大力实施农牧业农村牧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通过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了乳业和玉米两个千亿级产业,肉羊、肉牛、羊绒、马铃薯、小麦、杂粮、向日葵和蔬菜8个百亿级优势产业。
在日前举行的内蒙古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李秉荣介绍,70年来,内蒙古农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站在了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新的历史起点上,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重大跨越。粮食生产能力不断跨上新台阶。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粮食产量只有42.5亿斤。1990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194.6亿斤,粮食自给问题得到根本解决,结束了多年吃粮靠调入的历史;1992、2008和2018年,粮食产量先后突破200亿斤、400亿斤和700亿斤大关,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和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710.6亿斤,居全国第8位,粮食总产、单产分别是1949年的16.7倍和8.7倍。畜牧业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年末牲畜总头数只有851.8万头只,2018年末达到7277.9万头只,增长了7.5倍;肉类、牛奶、山羊绒产量分别达到267万吨、566万吨和6607吨,较1978年增长11.8倍、77.2倍和4.5倍,牛奶、羊肉、羊绒、草业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内蒙古每年净调出粮食1000万吨,具备每年调出500万吨牛奶、150万吨肉类的能力,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李秉荣表示,2018年,内蒙古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705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8家和600家,具备年加工转化粮油2400万吨、牛奶1000万吨、肉类300万吨、羊绒2.2万吨、马铃薯360万吨的能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3%。农村牧区电子商务、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竞相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此外,内蒙古全区农作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4784万亩、标准化养殖牲畜存栏3735万头只。主要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6%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8.9%,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率83.5%,地膜回收率65%。“三品一标”用标产品达3000多个,有机农畜产品产量250.3万吨,居全国首位。农牧业领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123件,蒙牛、蒙羊、蒙草、蒙稻等“蒙字号”品牌和天赋河套、锡林郭勒羊肉、呼伦贝尔草原羊肉、科尔沁牛、兴安盟大米、乌兰察布马铃薯、通辽黄玉米、赤峰小米、乌海葡萄等区域公共品牌越叫越响,其中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乌兰察布马铃薯3个区域品牌价值超百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