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全球汽车零部件、工业能源、电梯及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投资的年产380万只弹簧和150万支稳定杆项目在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奠基开工。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的到来将进一步壮大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实力,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在外的知名度。
汽车零部件是我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05年前后,我市引进了日本电产汽车马达(浙江)有限公司、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浙江欧迪恩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家企业,至此,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我市走上了萌芽发展之路。
一个产业的成熟,竞争优势的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发展至关重要。在走过初创阶段后,最近几年,我市通过加强产业招商、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等一揽子举措,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了高速高效发展。
中国汽车市场需求量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看准这一趋势后,我市谋定而后动,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列入了产业招商目录,重点招引汽车发动机、转向系、行走系、电器仪表、内饰、汽车改装等优质企业落户,并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给予汽车零部件企业重点倾斜,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特。
随着落户企业的增多,如何引导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发挥集群优势成了汽车零部件产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为此,我市编制出台了《平湖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工作举措,提出到2020年,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80亿元,并要打造成产品特色突出、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区域品牌影响明显增强、集群格局基本成形、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我市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分布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新仓镇和林埭镇等几个镇(街道),其中又以开发区为核心。这几年,通过外招内引,已有德国蒂森克虏伯、美国辉门、瑞典斯凯孚、瑞士欧拓等5个全球行业排名前100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开发区。此外,也引进了像拓普特种织物等总投资较大的汽车零部件内资项目。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12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家,工业产值超百亿元。数据显示,2016年汽车零部件企业数是全市的十分之一,企业占用了全市八分之一的劳动力,创造了全市七分之一的产值、五分之一的利税和四分之一的利润,成为了支撑平湖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这几年,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品牌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在行业内也开始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5年11月,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暨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与整零合作高峰论坛在我市成功举行。2016年1月,我市通过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专家验收。2016年4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我市“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牌匾,成为全国第14个“国”字号产业基地。
在我市,像汽车零部件这样的产业集群有好多个,其中产值超百亿的还有服装和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产值则接近百亿。产业集群有利于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在分工与协作中,降低生产交易成本,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为了进一步壮大已有的产业集群,从去年起,我市确定了“2+2+2”的产业体系,将先进制造业、新材料确定为重点打造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确定为成长性产业,将服装和箱包两大传统产业确定为提升型产业。同时,制定了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服装、箱包等五大产业年度发展评估和发展指引,出台《平湖市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找准重点产业发展中的“短板”,明确产业转型的具体措施。 这几年,我市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专注产业集群的打造,在做大做强、做精做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汽车零部件成为“国”字号的产业基地外,我市还收获了一系列“国”字号荣誉,服装产业内销比例持续提升,品牌打造成效初具,成为了“中国服装制造名城”;电动童车设计能力不断增强,被授予了“中国电动童车之都”;独山港建立了具有高附加值的液化石油气产品循环链条,被冠名为“中国液化石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平湖)产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市还十分重视创新驱动的作用。从2013年开始,我市每年都会举办服装设计大赛,为全市服装企业搭建起了一个展示时尚潮流、推动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今年这项赛事得到了中国服装协会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国家级赛事。首台(套)产品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从2012年至今,我市共获得省级首台(套)2项,嘉兴市级首台(套)12项。积极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尤其是“机器换人”,去年获得了全省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考核评价一等奖。
此外,我市还按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主体方案要求,推进制造业企业“双创”新平台、数字工厂(机器联网)、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新模式、“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业信息工程企业培育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生产制造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引导和推动生产企业加快生产环节的改造提升,以智能制造为要求,加快推进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联网化生产线和智能化设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