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寿县迎河镇锦绣园黄桃基地,看到近500亩优质黄桃喜获丰收,正在采摘包装、整装上市。基地负责人钱合虎望着丰收的场景,开心地说:“这些果品通过电商近销本地、远销江浙沪等地。是远教学用示范基地给了我技术辅导,让我越干越有信心,越来越有干劲”。
迎河镇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贫困户生产和生活需求,以“远程教育+产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依托远教示范基地的辐射作用,大力加强贫困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进行生产就业帮扶,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其中,该镇大店村远教学用示范基地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全省党员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
李台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林深有感触地说:“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现代远程教育学用示范基地辐射性广、适应性强、群众易于理解和接受,我们都离不开它。”
注重成果转化,建立远教站点
大店村远程教育站点辐射本村27个村民小组,活动室面积达100多平方米,能够容纳100多人学习培训,村内网络畅通,远程教育视频收看效果清晰,制定并完善了远程教育站点设备管理制度、学习制度、管理人员职责和远程教育学习记录等规定制度。通过上好“政策课”,组织贫困户学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政策,把扶贫与扶志、扶智做到有机结合,引导贫困户内生动力,使更多的贫困户提高了思想觉悟,摒弃了“等靠要”思想,许多贫困户由原来的“要我干事”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干事”。贫困户寻求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激发,今年申请产业补贴资金142户37.65万元,分别比2018年的64户15.8万元增加了78户和21.85万元。上好“技术课”,通过播放视频课件、专家课堂讲解、种植户交流经验等方式,举办果蔬栽培技术培训班,邀请合肥、淮南专家及本村土专家为社员讲授果蔬栽培技术。上好“实践课”,依托迎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及迎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大力开展“远教+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转化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让贫困户努力实现创新、创业,在边学边用中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上好“经验交流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创建“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把269户贫困户组成13个互助组,召开互助组会,通过让贫困户与贫困户交流,“种什么怎么种、养什么需要注意什么”,把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交流、学习等形式的“互帮、互助、互学、互比、互促,共提高”活动形成常态,实现了“群众教育群众,群众帮助群众,大家共同发展”。
注重产业特色,合理设置基地
迎河镇以发展特色农业为突破口,按“远教服务农村,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发展双赢”的思路,共发展远程教育站点14个。根据每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和产业资源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种植养殖能手、能人大户、科技示范户等,组建远教示范基地,把基地周围分散种养殖的农户统一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学远教、学农技搭建起平台,逐步形成资源互补、技术互助、市场共享的优势共同体,通过“远教+基地+农户+互联网+”等发展模式,形成产、供、销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突出产业特色因地制宜,组织农技站人员、乡土专家深入开展调研,力求突出本乡镇的产业特色,选准适合本乡镇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大店村是迎河镇农字号品牌“迎河蔬菜”发源地,该村有天然的适宜种植果蔬土质,当地农民对种植技术很熟悉,大店村的绿色芦蒿、辣椒、马铃薯、西红柿、大青萝卜、黄瓜、西葫芦等十余种蔬菜远销省内外。目前,有96户贫困户从事各类蔬菜种植。
2015年,在上海务工的青年王胜昔回乡创业,流转了土地近500亩建设蔬菜基地,创立了寿县农门天下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产品主要销往武汉、合肥、六安等地。2019年与六安市“绿篮子”超市达成蔬菜定向采购协议,属六安“绿篮子”蔬菜直供基地。该公司共与56户贫困户建立合伙发展关系,仅带动大店村就有27户27人,实现了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同时为周边菜农免费提供技术服务,代收代购,增加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产业发展能力。
注重示范引领,共同脱贫致富
基地在运营过程中,积极发挥远程教育和实践示范基地相结合的整体功能作用,注重培训学习和引领示范作用,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组建果蔬协会,利用微信平台、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聘请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常年进行种植技术指导;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将远教活动延伸到生产实践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用的针对性,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效果。大店村村民陈学如通过收看远程教育,掌握了种植芦蒿技术,修建了120座大棚,进行土地流转215亩,成立沙湖芦蒿专业合作社,年获利100多万元,可容纳30多人就业,解决本村31人的脱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