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县农科区第一场青年人才会客厅在垅坝村举行,主要来自垅坝的10余名新农人一起想办法、碰撞“火花”。“现在村里现代农业项目多,大家坐在一起可以谈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一起抱团发展。”山禾稻农场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韩植芸说。
另一边,垅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寨琴正和村干部们加快项目建设的政策处理。“金伯利农场安吉项目要建一个服务中心,涉及3户农户征迁,基本意向已谈妥,马上就能签约了。”顶着骄阳,韩寨琴抹了把汗笑着说。
一面是农创沙龙,一面是项目推进,垅坝这个传统农业乡村,靠着农科区这棵“大树”,悄然发生着变化。
这个暑期,山禾稻与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合,面向长三角适龄青少年推出绿水青山研学活动。一个村子里的农场,有什么魅力可以和知名博物馆、景区景点进行合作?
经过5年多建设发展、业态完善,占地509亩的山禾稻就像是一个田园综合体。从循环农业到田野艺术中心,农田、咖啡馆、西餐厅等有机串联,造出了一方“土洋”结合的新空间,将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生动融合。考虑到研学游、亲子游的配套需要,山禾稻正在建设一家拥有20多个房间的民宿。
“垅坝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2018年,彼时笔架山农高区正在基础建设,看中平台支撑、村里的农业“基因”以及临近高速口的交通区位,韩植芸等人将山禾稻落户垅坝。作为园区招引的首批项目,韩植芸等人却没有“吃螃蟹”的担忧。
按照“基础设施配套领先、管理服务保障领先、产业技术水平领先、农业综合效益领先”的定位,园区逐渐拉开框架,给入驻企业吃下了“定心丸”;2022年县农高新集团成立、今年农科区设立,体制机制更为健全,发展目标更为明确,统筹推进园区建设、农业品牌、土地开发、农旅融合等工作,让园区更显生机和活力。
“垅坝村是我们的核心区。”县农高新集团农盛投资公司投资招商部副部长李晴晨摊开地图,150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中,33平方公里被称为核心,其中多数土地位于垅坝,这里的定位就是集聚现代农业。
成为“核心”,同样需要村里的努力。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垅坝村连片耕地资源优势明显。但没有制造业加持,传统农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相对薄弱,垅坝逐渐成为一个“空心村”。在发展的关口上,垅坝村两委班子经过多轮争取,成为笔架山农高区管委会所在地,村里仅用大半年时间就流转了7000多亩土地。
如今,垅坝村范围内集聚了15个现代农业项目。以绿港(安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依托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公司在垅坝布局390余亩种植基地,发展无土栽培农业。“今年是第一个正常产出年份,预计营收4000多万元。”该公司负责人谭宗学介绍。
过去,李太民是一位专业摄影师;后来,接手了家里的白玉蜗牛养殖生意,并于2022年在垅坝拥有了30亩养殖基地。这些蜗牛,在垅坝村饲养,经过处理、物流、烹调等环节,销往西餐连锁店和大型生鲜超市。
伴随现代农业项目落户,像李太民这样的新农人在垅坝集聚,村里的农旅业态不断丰富。“园区有很好的项目孵化环境,还有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李太民说。
李太民说的园区,正是县农高新集团在垅坝建设的青创园,占地500亩左右,为有志于农创的主体提供孵化平台,并配套打造了集公寓、超市、休闲于一体的农创游民社区。目前,青创园内已有从事枫树盆景培育的小米枫树,种植小型西瓜、哈密瓜、草莓等果蔬的多多农场等8个项目。
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新农人发挥的关键作用,仅山禾稻就有很多案例。作为农场的1号员工,范东亮过去从事广告平面设计工作,3年多前因为热爱生态,希望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工作,他选择入职山禾稻。从过去的五谷不分,到现在熟悉果蔬生长习性,再到成为打理农场餐饮、农产品销售以及组织研学活动的“大管家”,现代农业蕴含的三产融合发展潜力,让他不断成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00后”杨舒畅也来了,虽然刚入职,但她已经喜欢上了这片生机勃勃又充满创意的田野……
为何新农人愿意来、留得下?除了项目带动外,平台支撑也为他们创造了诸多便利。例如,县农高新集团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院所建立良好合作,专门划拨土地供高校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并投入300万元建立高标准实验室,配置10万级以上检测设备,园区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可以免费使用。
要素流通、借势借力,一个“变”字诠释了垅坝这些年来的发展。
变了的环境。村里的吴家山大塘区块曾经是一片“烂滩涂”,通过人居环境提升,成为了村民眼中的“小西湖”,是他们遛弯、休憩的好去处;垅坝自然村区块建起了十亩左右的草坪,可以供人们露营休闲;划出65亩土地建起共享菜园,户均种植面积40多平方米,减少了毁绿种菜等不文明现象……
变了的配套。中环道路建成,不仅是村里的核心道路,也是农业园区的核心路段,成为连接G235国道和S201、S306两条省道的“动脉”;垅二路、垅三路过去是机耕路,经过改造提升成了宽5米左右的村道,还串联起了现代农业项目……
园区建在家门口,村民家门口就能赚钱。绿港(安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聘用了近百名村民,“大多数是村里50岁以上的村民,骑电瓶车10分钟就能上班,非常方便。”务工班组组长侯红卫说。
在垅坝开饭店十余年的村民江海波明显感觉生意更好了。即便不是节假日,也会出现等位的情况,一天最多招待两、三百名客人。“村子变美了,项目变多了,人流量自然就大了;像我们这样的小饭店,有时都要提前预定。”他说。
在城里从事服装设计的朱玲玲回村了,她现在是远近闻名的“米姑娘”,经营的安吉义泉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现已成为县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粮食种植合作社之一。如今,她在垅坝村应用稻虾共生技术,在稻田里养殖淡水蓝龙虾,提高亩产效益。此外,她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推出“我在安吉有亩田”活动,让田野产出更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