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里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的北京西城,砖瓦上刻着历史,街巷里流淌着时光,进入暑假期间,“有看头”的西城区各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传承
深“读”博物馆
“馆店结合”的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体验“茶文化”的北京茶叶博物馆、可以寻访鲁迅在京足迹的北京鲁迅博物馆、探索钱币“前世今生”的中国钱币博物馆、感受科技与历史邂逅的首都博物馆……这个暑假,人们身边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小到一副金臂钏、一卷书法作品,大到壮美秩序的北京中轴线等,在北京西城,各博物馆依据自身特色,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与深厚积淀。回眸历史,遇见未来。近年来,位于北京西城的博物馆积极创新、“圈粉”无数,“类博物馆”、老字号“活态博物馆”等纷纷亮相与跨界文创、沉浸式剧目,一同走入媒体荧屏,走入“寻常百姓家”。
走出历史,回到今天,北京西城“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在此交织,厚重的文化底蕴,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普及力量。
暑假期间,在北京西城各博物馆内,参观者、讲解员、志愿者身影活跃交错。馆长说、专家说、讲解员说、志愿者说、小小志愿者说,既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参观体验,也让区内的各大博物馆成为穿越时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实境课堂”,让人们徜徉“博物馆之城”,感受北京西城之美。
多元
“玩转”博物馆
书籍、展览、文创、AI智能导览、VR沉浸探索……暑假期间,西城区内的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特色展陈、延迟展出时间等举措,满足广大市民游客参观需求。
北京西城内的各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等,让人们有机会以更为便捷、喜闻乐见的方式感受城市历史、触摸人文脉络,品味博物馆。
北京西城内的博物馆一次次“出圈”,不是从天而降的。近年来,北京西城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博物馆之城”建设,坚持文化惠民,让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率先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的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让文物活起来。出台西城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扶持政策等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老字号企业备案注册博物馆,让观众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意境之中。
有了“骨骼”和框架,还得拿出“绣花”功夫填好内容。北京西城内的博物馆建设,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如何让人们能在博物馆的打造中,有切切实实的收获感、幸福感,全区各相关部门、单位这些年在不断探索、实践。通过搭建多元参与平台,西城区吸引了一批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来,为文物量身定制了既还原保护建筑原有历史风貌,又可持续造血、具备充分发挥社会吸引力的活化利用方案。
为使用好这些腾退的文物资源,在更高水平上开展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西城区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机制政策,2017年底,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文物建筑集中腾退工作,实施52处直管公房类文物腾退。2019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北京市西城区关于促进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和开放管理的若干意见》,以市场活力带动众多历史文物“重获新生”,在全市首创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统筹保护利用传承,确保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韵味
“品味”博物馆
在北京西城,不仅是持续开展文物认定与保护,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修缮。现在,漫步大街小巷、文化场馆,可以见到与时俱进的高科技文化展览,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不时能在“京剧发祥地”听到锣鼓点、皮黄声。胡同城巷里,或是创意茶馆、咖啡馆,或是特色文创店、潮品店,历史文物与现代空间交融共生。
寻迹北京西城,一砖一瓦皆历史,一步一景总关情。作为北京营城建都的肇始之地,西城区承载了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也是蜿蜒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北端点,更是“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的文脉绵延。
无论是戏台聚集、科班汇集、名伶云集,与北京西城有着不解之缘的京剧,还是西城区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现代城市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成功入选《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的“白塔夜话”系列活动,焕新的是形式创新,不变的是文脉传承。
这个假期,行走在北京西城,路过什刹海、杨梅竹斜街、妙应寺白塔、烂缦胡同……持续擦亮的文化“金名片”,灿若星辰的历史遗迹、人文底蕴穿越时光、存史启智,链接过去与今天,在这一瞬间相遇。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北京西城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已经不仅是一个文化名词,更是可观、可赏、可游、可品的文化体验。博物馆之韵,愈加变得鲜活。读不尽的北京西城,正是因为文化而丰厚。先行路上,“博物馆”这篇大文章,北京西城的书写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