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的重庆“热”度不减,石柱县的田间地头、民宿院落、公路桥边……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驻村帮扶书记们冒着高温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身影。
自2021年5月成为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结对帮扶县以来,石柱已迎来两批队员驻村帮扶。首任驻村干部与现任驻村干部们传好“交接棒”,积极发展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用心用情跑好这场石柱乡村振兴“接力赛”。
黄龙村:结合实际发展“金西瓜”、土豆等种植业
“黄龙的‘金西瓜’如今名号越来越响亮,因为产量不小,需要在主城区拓展销路,希望多多支持。”“没问题,我来帮忙联系销路。”8月9日,石家乡黄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唐伟和上任书记巨建兵就西瓜产业发展进行讨论。
“金西瓜”是帮扶工作的成果之一。三年前的黄龙村,因山高路远,产业发展滞后。首任驻村帮扶书记巨建兵带领村民按照“小并大、短改长、弯改直”的方法,将50余亩闲置土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并结合地理环境以及当地避暑经济发展西瓜种植,努力打造“新、特、奇”品牌产业,为村民带来了近30万元的收入。
如何进一步提升特色产业,让其更具辨识度、更有吸引力,是继任驻村帮扶书记唐伟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他结合本地高海拔的特征,带领村民探索引进适宜的新型西瓜品种。
为促进土地的有效利用,唐伟进一步对黄龙村土地进行整合,推动西瓜产业转向小而精。
“黄龙村是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不正适合部分土豆种植吗?”唐伟与村干部共同努力,引入石柱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渝马铃薯5号”,并配合企业流转土地100亩,打造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及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预计每年可生产脱毒马铃薯良种200余吨。
唐伟还将目光瞄向了高山特色蔬菜产业,着手推动甜玉米、辣椒、水稻、粉黛李等传统农产品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同时接续推进千万级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
瓦屋村:协助建立基层商会,汇聚乡村振兴合力
距黄龙村1小时车程的桥头镇瓦屋村,这个夏天引来众多游客。
不久前,围绕瓦屋村的发展规划,企业家、村民、村干部又一次聚在一起,展开热烈讨论。
“孙书记,接下来要咋规划才能让瓦屋小镇更有特色,不仅能把游客吸引过来,还能让他们留下来、住下来呢?”村民问。
“瓦屋小镇进入新阶段,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小镇业态,提升辨识度。前任书记胡杰在基础设施、企业引进、发展产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建议就从村民和企业关系着手,把瓦屋小镇的烟火气搞起来,我觉得很有道理。”驻村帮扶书记孙淑培答。
通过走访调研,孙淑培了解到,当地企业与村民在土地流转以及闲置房屋使用方面存在一些分歧。企业无法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经营规模难以扩大;村民对企业能否长久运营心存疑虑,手中闲置土地更不敢流转出来。长此以往,必然影响瓦屋村民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孙淑培协助企业组织建立桥头镇基层商会,推动企业与村民间的交流,并通过讲座、院坝会等形式,为群众讲解乡村振兴政策,帮助村民打消疑虑,汇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同时,她还结合“万企兴万村”项目,在瓦屋村摆手舞文化广场组织举办跳摆手舞活动,打造瓦屋村特色文化品牌,提升游客体验感、获得感。如今,瓦屋村已经成为众多企业争相入驻的投资热土。
桥头村:促进文旅融合,打造水上运动基地
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灵魂也是难点。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湖畔的桥头镇桥头村,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首任驻村第一书记张力,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建设“积分银行”,用“小积分”撬动基层“大治理”;积极推进以“回乡桥”“连心桥”“致富桥”为基础的“三桥”党建品牌工程,助力解决桥头村人才基础弱、内生动力弱、产业条件弱等难题,完成了乡村风貌改造、公路改扩建等民生项目,打造了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实践广场、新时代农家书屋。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那么桥头村又该怎样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呢?经深入调研,现任驻村帮扶书记丁伟有了主意。
“想发展文旅产业,就一定要盘活桥头村的文旅资源,提高知名度。”丁伟表示。
着眼于湿地公园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桥头村围绕运动竞技大力开发水上运动项目,吸引来不少重庆水上运动爱好者。今年8月,桥头村更首次组织开展“逐浪少年 桨板皮划艇技能训练夏令营”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来体验打卡。
丁伟表示:“未来我们还将增加龙舟、独木舟、帆船、水上游乐园等项目,并组织自行车、马拉松、登山等比赛,把整个桥头村打造成为‘运动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