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区949个行政村,调查区域覆盖524个,野外到达率55.2%,已复查文物点136处,系统填报86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59.4%,进度均已过半,进一步探明了文化层深度,更加精确遗址范围。新发现西后街村北汉代墓葬、邦均镇东汉时期石人造像、三八水库纪念碑、辛东汉代墓葬群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为后续研究蓟州区汉代墓葬形制特征及丧葬习俗、汉代造像雕刻艺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等内容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是坚持精准规划,部署推动到位。成立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双组长制,研究制定《蓟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着力把方向、抓统筹、管全盘,建立起运行畅通、保障有力、协同有效的工作机制,拧紧压实责任。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前期准备到位。作为全市“四普”试点区,蓟州区坚持以古墓葬为重点,选取古文化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造像为试点调查对象,复查9处,新发现2处,为后续田野调查工作积累“实战经验”。同时,围绕普查标准、调查设备使用、安全保密等内容组织开展多场培训,有力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三是坚持靶向施策,调查研究到位。针对不可移动文物分布情况及类别,确定“由南向北,自西向东”“由简到繁,先建筑石碑,后遗址墓葬”的工作路线及方法,自5月份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分别采取文物标本采集、大面积勘察、照片资料佐证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普查工作。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数字摄影全景拼接、三维建模、RTK辅助测绘等技术,提升文物普查成果精准度。坚持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同步进行,确保数据录入及时准确,按时完成调查任务。
四是坚持完善机制,安全保障到位。提前研判高温、雷电、大风等极端恶劣天气和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突发事件应对举措,研究制定《蓟州区“四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安全风险评估清单及防控措施》,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演练,有效提升文物普查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坚持多措并举,宣传动员到位。发布普查线索征集公告,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提供线索。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世界博物馆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四普”宣传,通过掌上蓟州等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全过程、多形式、多维度进行宣传动员,营造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央视新闻、天津新闻等中央、市级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1条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