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县以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导向, 不断优化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服务供给上着力探索龙游路径,创新“三百联盟”社会化运行机制,多样化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日前,我县成功创建浙江省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走出一条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的探索之路。
政府“搭台” 百姓“唱戏”
“咱们要把节奏练得熟悉,就像学校里的广播体操口令那样。”这两天,在东华街道上圩头村的文化礼堂里,鼓声阵阵。正在小黑板上书写鼓谱的就是东华街道综合文化站的运营人员宋根祥,队伍里给村民做示范的则是他的妻子徐月红。从上个月开始,夫妻二人每天都在各个文化礼堂里轮流上课,忙得不可开交。“东华街道总共有7个站堂联盟村,我们是每一个站堂联盟村都有一位文化管理员。”东华街道党工委委员刘隽介绍。
“我们自己去琢磨优化课程,根据村民的接受程度进行设计。”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鼓谱,宋根祥不仅每节课都耐心教学,还将鼓点鼓谱与学校里的早操口令相结合,村民们农闲时也会来训练。村委会主任遽小兵不仅支持这项文艺活动,还自己带头加入锣鼓队,他告诉记者,通过宋根祥夫妇这样的流动文化辅导员,帮助村民共同打开文化礼堂的“大门”,满足了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如果村里建起这样一支团队,就能够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平时也会热闹极了。”
锣鼓教学休息时,宋根祥给村民们看了隔壁高仙塘村的村民进行锣鼓表演的视频,这可大大激发了大伙儿的信心。村民金菊明格外有信心,“我们练好了,老师就会带我们走出去演出。”
东华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站堂联盟只是我县“三百联盟”机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创新“三百联盟”机制,聚焦基层文化场馆效能不高、活动不多、人才不足等难题,推出以百家站堂共建、百村赛事活动、百师千场培训为主要载体的“三百联盟”运作新体系,不仅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会化运作基础上,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站堂联盟”社会化管理, 还通过百村(社)赛事联盟、竞赛机制让文化活动“闹”起来,使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促进“送文化”向“种文化”“创文化”转变。
与此同时,“百师千场培训联盟”实现基层公共文化供给大提升。通过采购音乐等十大类别公益培训课1000课时,进行“点单式”配送。目前,已有10家非学科类文体培训机构加入志愿服务队伍,200余名专业人才开展辅导授课。县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科科长方梦媛说,现在还可以线上实现文化场馆预约,能够更精准地开展“点单式”服务。
多样空间 可期可待
“这里的环境安静舒适,小孩子在这里学习生活很不错。”为多样化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我县不仅依托商业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A级旅游景区、酒店民宿等打造“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还高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增强群众文化生活的幸福感。近日,在龙洲街道河西街社区,暑假爱心托班正在进行中。学生吴浩然正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暑假作业。“作业不会的可以问老师,还有很多的书籍可以阅读,家长一点都不用担心了。”
在这个由商业空间改造而成的明亮空间里,不仅有图书室、阅览室,还设有乐器学习区、休闲区。这个假期,社区就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为45名学生设置了大、中、小三个班级,分区域满足孩子们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大大缓解了暑期学生“看护难”“接送难”等问题 。河西街社区党委书记胡旭东介绍,这个空间不仅在日常打造了省级的老年学堂,节假日还创办了省级关爱儿童之家。“目前我们开班有12门课程,有手工制作、快板、道琴、唱红歌等,丰富多样、寓教于乐。”
为满足市民对文化空间的需求,多样化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近年来,我县加大改建力度,打造文化驿站2家、乡村博物馆4家、南孔书屋20家,全县已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78个,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与此同时,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标也已拔地而起。
这段时间,县文化艺术中心的装修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地上面积1.4万平方米、地下面积7483平方米,功能主要包括剧场及徽戏馆、美术馆、书画展厅、报告厅、舞蹈排练厅、音乐排练室、书画创作室等,还包括各类文艺培训室、多媒体教室,未来将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性新空间。
近年来,我县高品质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对标“四馆一院”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项目建设。 县博物馆开放以来,已成为龙游人的最佳“城市会客厅”、网红打卡点。2023年,县博物馆又启动4A级景区创建,将通过软硬件提升,进一步拓展其服务内涵。县文广旅体局党委委员徐荣伟表示,接下来,我县将以增强群众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出发点,锚定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目标,提供更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三百联盟’机制运行,加快实现成果转化,推动‘文化龙游’发展再上新台阶,让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