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平湖市碧祥菌菇有限公司的草菇种植大棚内,一朵朵深褐色的草菇破土而出,模样憨态可掬。公司负责人王跟良正忙着采摘新鲜草菇,分拣、装箱、冷藏,一派繁忙景象。
“今天早上刚收了两三百斤,第一时间采下来的草菇,个头又大又圆,吃起来非常新鲜!”看着成筐菇体饱满的“小伞”,王跟良眼中难掩兴奋。作为远近闻名的“种菇达人”,王跟良在种菇路上走了30多年,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年来,王跟良不断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由传统农业迈向绿色优质、高效高产的耕种模式。
就以草菇来讲,它作为典型高温食用菌类,对菇房的要求特别高,除了要有充足的肥料外,其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和光照都需要严格控制。然而,就是这样追求“特而精”的植物,在王跟良手中却像“听话的小精灵”。
“以前菌类种植都是以稻草木屑为主,后来我试着改良技术,采用纺织棉屑作为主要培养料。通过棉屑和生石灰发酵产热,起到消毒杀菌作用,这样一来,就省去了许多的繁琐工作,省时又省力。”王跟良说。只见整齐的菇床下面,铺着厚厚的黑色料堆,“小精灵们”就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盎然生长。“别看步骤简单,但生物效率比传统种植模式要高,而且种出来的菌菇都是绿色纯天然。”王跟良说。目前,公司拥有3个新型菇棚,每个棚2500平方尺,最高利润能达1.5万元/棚,真正圆了这位“老菇农”的增收致富梦。
老经验傍身,新技术加持,让王跟良在一众现代化、科技范儿的“新农人”里闯出了一番天地。去年,王跟良开展了平湖市农技推广基金会项目——《传统大棚种植大球盖菇新模式示范》,通过传统菇棚,利用纺织棉屑作为主要培养料,为全市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个地道的‘老菇农’,老王在种植技艺上的探索创新是非常难得的。”当湖街道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徐柳静说,王跟良身上“致富既需勤劳,也要创新”的奋斗姿态,也折射出平湖农业多面开花、多元发力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