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创新创业,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是不少地方所采取的有效措施。而不同于“常规”做法,在海曙区支持下,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立足点,“嵌入式”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就地招工、就地就业,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探索道路。
7月的喜德县,气候宜人。沿着公路向当地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方向驱车而行,一路秀美山川相迎。不一会儿,一栋栋建造朴实美观、排列整齐的黄白双色楼房,搭配着宽阔清爽的道路齐齐映入眼帘,不时可见当地群众走动的身影。
不远处,路边一块红白蓝三色立牌十分显眼,上面写有“喜德县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字样。这里正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
在大山深处实现“自我造血”
风光秀美,自然条件优越,这令喜德县在畜牧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牛、羊、猪等品质上佳,常吸引省内外购买者前来采购,甚至不惜“以二换一”。但相较于发展良好的畜牧业,当地的工业制造业则显薄弱,这影响着当地的产业经济、劳动就业等方面。
“彝欣社区里居住的大多是长年住在高山上、以畜牧养殖为生的群众。从高山上搬下来后,既无法再从事畜牧养殖,又没有一技之长,而且很多人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获取收入来源成为一道难题。”前来迎接我们的喜德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陈永忠边走边介绍。
2021年起,海曙区与喜德县开展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工作,“破题思路”浮现。在海曙出资建设、双方共同推动之下,喜德县以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欣社区为载体,打造了约1500平方米的喜德县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这也是四川省首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创业孵化基地。
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来,这一集项目挖掘、项目培养、资源整合、服务推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立足社区、辐射全县,已在县域内成功孵化了辉杨服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指尖造物工贸有限公司、玛果茶叶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雪波生态畜禽养殖家庭农场等20个与当地产业相匹配,且具有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涉及服装制造、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电商直播等行业。
产业发展基础逐渐打下,也为当地群众带来技能学习、就业增收的新机遇。目前,该基地已带动劳动就业超400人。
新气象里,“自我造血”的内生发展动力正逐渐积蓄。
在家门口转型做“职业女性”
走进喜德辉杨服饰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记者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最前排的阿丁五呷,她正动作娴熟地踩着缝纫机做衣服。车间里与她一起做工的,还有42名居住在彝欣社区的村民。
辉杨服饰是由返乡创业大学生在2年前所办,创业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当地制造产业,带动老乡就业。可由于刚起步,辉杨服饰存在生产设备老旧、订单获取难等问题,资金压力颇大。
了解到这一情况,海曙与喜德“同频共振”展开行动。“生产工具是生产开展的前提,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2022年上半年,我们帮助该企业进行了缝纫机设备升级,为其生产工作提供保障。”海曙挂职干部周元科说。喜德当地为企业提供生产场地、创业贷款、创业补贴等支持并对接订单。
两方支持下,辉杨服饰逐渐走上发展轨道。目前,该企业共吸纳本地劳动力43人,均为固定就业岗位;若逢业务繁忙时,则会推出近百个临工岗位。去年,企业订单额约500万元。
也正是在此契机下,42岁的阿丁五呷实现了“下楼就业”,从家庭主妇转型为职业女性。由于早年有外出打工的经历,相较于身边“同事”,她能说一口较为流利的普通话,但后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她选择回家务农,收入很低。2年前,得益于海曙、喜德两地积极联动,正为生计发愁的阿丁五呷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能学技术又能挣钱的稳定工作,实现“下楼就业”。
更令她高兴的是,通过劳动,她不仅每个月能挣到约3000块的工资——这笔收入远高于原本务农所得,而且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被家人们、乡亲们看到。“厂里承接了学校校服的订单,我们亲手做的衣服穿在孩子身上,再放心不过。”她笑着说。
在稳扎稳打基础上持续“输出”
梳毛、铺毛、揉搓、定型……在指尖造物工贸有限公司的厂房里,尼苦阿加等工人正利用从当地收购的羊毛原材料,制作各式各样的羊毛毡产品。在经历40多道制作工序后,具有设计美感且制作精美的羊毛毡产品跃然指尖,括款式多样的玩偶,还有帽子、拖鞋、靴子、手提袋等生活用品。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其中还有来自宁波企业的订单。
喜德县畜牧业基础好,羊毛产量丰富,不少当地村民会利用羊毛制作服装、装饰品等。但由于当地缺少合适的产业,这一资源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而随着喜德县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投用,这一“闲置资源”成为当地的新产业,并带来不少就业岗位。
“孵化基地一带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劳动力多,其中不少老乡擅长制作羊毛毡产品,这与我们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指尖造物总经理、四川省级非遗藏族手工牛羊毛编织技艺传承人廖德春说。以非遗技艺为支撑,依托孵化基地,以羊毛毡制品为主营业务的指尖造物顺利成长与发展,不仅在短短2年里站稳了脚跟,更为当地300多名来自老乡提供了劳动岗位。
就业人群中,彝族群众约占95%,能流利说普通话的人很少,这也带来技能指导学习上的困难。“订单增多,我们对工人的需求也在变大,但招一个、教一个,不仅效率低,且语言沟通也是问题。”指尖造物技术负责人时学福来自河南,彝族语复杂难懂,令他颇为头疼。“前阵子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录制彝族语版教学视频实现快速传播和教学,从而提高技术上手速度和企业生产效率,目前效果不错。”
时学福介绍,这两年在海曙、喜德两地帮助下,指尖造物发展势头良好,订单实现稳定增长,更有产品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及地区。
工厂赶订单的时候,廖德春也奔赴千里之外的浙江,拜访宁波、义乌等地的客户。既是为了寻求新的合作机会,也意在让“喜德好物”走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