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黄山 > 文字新闻
铺展在山水间的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4-07-23  来源:黄山日报  发布开发区:安徽黄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青山远黛,近水含烟。”这是烟雨徽州动人的万千风情;“水光潋滟,飞鸟掠空。”这是新安山水灵动的生态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

  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近年来,黄山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最大机遇、最大动能、最大红利,全市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生态高颜值,推动生态高价值,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铺展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画卷。

  盛夏时节,歙县新安江水清岸绿,游船穿梭,风景如画。众多游客从深渡镇码头乘舟顺流而下,在浙江千岛湖登岸,一路饱览沿江风景。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曾一度困扰着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中的黄山市。彼时,新安江上下游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2011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

  问“江”哪得清如许?唯有改革活水来。2012年,国内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新安江流域拉开,皖浙两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两省约定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对安徽进行补偿;年度水质不达标,安徽对浙江进行补偿。

  皖浙两省人民经过十余年大胆且不懈的探索,创造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上的“新安江模式”。历经4轮试点,目前,“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20个流域(河段)、21个省级行政区推开。

  四轮试点,不是一轮一轮地简单重复,每一轮都针对前一轮存在的问题作了新的突破、改进,从局限于水质的单一资金补偿,逐步升级到涉及全流域的综合治理、上下游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3年6月,皖浙两省签署《共同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样板区协议》,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在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范围等方面均实现了提档升级,促成同年12月《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在国家层面印发。

  提档升级后的补偿效应更明显。2023年,新安江跨省断面水质优良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新安江黄山段上榜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黄山市森林覆盖率由改革前的77.4%提高到82.9%,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5位。

  如今,皖浙两省正着手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进一步向资金、产业、人才多元补偿新模式升级,由“一水共护”走向“一域共富”,构建生态保护“共赢”样板。

  一江碧水,不仅折射出新安江之变,更浓缩着黄山市对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坚定不移的决心。

  生态文明建设,让黄山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让黄山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夏日清晨,中心城区滨江湿地公园草木葳蕤、绿意葱茏,成片的枫杨林与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越来越多的市民置身其中,或锻炼身体,或漫步散心。“黄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看着这么美的景色,心情非常舒畅。”经常来公园打太极拳的程奶奶由衷地感叹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近年来,黄山市始终坚持将守护绿水青山作为第一要务,坚守生态底线,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从治山到治水、从城市到农村、从政府到民间,通过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守护蓝天碧水净土,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让老百姓能看得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望得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

  如今,在繁华城市,好空气、好水源等生态产品成了美好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好山好水让老百姓纷纷端起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身边的风景、脚下的土地既具“生态美”,又具“经济美”。

  水声潺潺,鸟鸣悠悠,每一个到过西溪南的人,总会被她的颜值和气质惊艳到。延绵4公里的枫杨林湿地,是西溪南村的“金字招牌”。

  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西溪南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开辟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有人在这办起生态研学,白天观鸟拍鸟,晚上追萤火虫,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还有人开办以植物文创为主题的景观民宿,让游客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今年“五一”假期,西溪南村实际接待游客达15万人,截至“五一”末,累计接待游客突破60万人次,超2023年总量。

  近年来,黄山市不断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绿水青山的“高颜值”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其中,位于歙县石门乡竹岭村的实践,颇有代表性。

  竹岭村因竹而得名,竹子既是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大的资源。整个村子被青山环抱,清溪潺潺,高山上的1.5万亩竹林生机勃勃。2023年11月14日,通过安徽省生态产品交易所平台,竹岭村转让220吨碳汇量,总价9900元,用于中和2023年创意黄山发展大会会议碳排放。这也是安徽省首个成功开发并交易的村集体竹林碳汇项目,标志着竹岭村一片片山林完成生态价值的交易变现。

  因为卖“空气”,竹岭村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碳汇交易转化经济效能的新路径,绿色发展的干劲更足了。

  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近年来,黄山市聚焦绿色发展和生态价值转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省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相继推出“村落徽州贷”、EOD、VEP等绿色金融项目,累计获得国有银行授信近130亿元;依托全省首家省级生态产品交易中心,推动交易要素向林权、排污权等13大类拓展,完成全省首批水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跨市域“生态检察+林业碳汇”项目,累计交易额超40亿元。

  不止乡村,黄山山水之间,绿色产业崛起势头迅猛,正成为新旧动能转化新引擎——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康养、休闲度假、酒店会奖赛事、文化服务、数字创意等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乡村旅游覆盖全市七成以上村庄,10余万农民变身景区服务员、乡村CEO,生态优势正加速向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转变。

  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节能降碳,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供给能力……在黄山,产业结构持续向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发展。

  将“风景”变成“产业”,把“颜值”转化为“生产力”,积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黄山市以改革之力,探索实现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好生态、好山水成为“有价之宝”。

上一条:安梦楠:履职尽责、清正廉洁,全力推进窦店镇灾后重建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