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下午,由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两区”办)、市委市政府外办、海淀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24驻华外交官、商协会、外资企业走进北京“两区”沙龙活动(海淀专场)举办,100余位驻华外交官、商协会和外资企业负责人参会。为近距离感受北京“两区”建设最新开放风貌,参加本次活动的20余位驻华外交官参观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和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实地感受了北京“两区”开放前沿成果和科技创新产业优势。
千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吸睛满满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位于海淀公园北侧,展示中心展示面积16000平方米,汇聚了中关村200余家重点企业的10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大科学装置、量子信息等21个展区。
在人工智能展区,驻华外交官们参观了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打造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机器人可实现各种材质的识别和抓取、学习跨类别物体感知和操控,并通过3D建图+理解实现导航,让机器人具备感知泛化和灵巧操作的能力,可在任意环境中完成对随即物品的抓取,无需复杂设置即可在商超、药店、仓库等不同场景下完成物品的拣选任务。
随后,驻华外交官们来到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坚持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核心思路,打造聚焦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合机器人产业实际特点,布局产业链、创新链和公共服务三个板块内容。据介绍,创新中心整合中关村机器人行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化创新主体资源,引进国际化研发中心,以“软”“硬”结合的智能化机器人为发展重点,聚焦工业协作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无人系统四个领域,搭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核心创新能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展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能够代表机器人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创新中心以市场化机制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和特色化产业园区同步落地,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中心强有力的平台汇聚作用,利用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应用场景打造等机遇,主动部署并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体系,构建覆盖机器人全生命周期的产业生态。”创新中心项目总监史先程介绍。
首批“全球服务伙伴”集中授牌
沙龙活动上,北京市首批“全球服务伙伴”13家外资企业迎来集中授牌。今年3月,为持续向各类服务业企业与服务机构提供更多高质量、集成化服务,北京市“全球服务伙伴计划”全面启动。据悉,该计划重点围绕“1+9+8”展开,“1”是指1个目标愿景,即集聚和培育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各类服务业企业与服务机构;“9”是指面向“两区”建设的9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全球招募伙伴,包括科技服务、文旅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教育服务、健康医疗服务、专业服务、航空服务、商贸服务等领域;“8”是指为服务伙伴提供8项集成服务,包括政企高层对话、顾问咨询、政策匹配、诉求对接、项目落地、市场资源链接等。
“两区”建设三年多来,本市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面向境外国际商协会,设立17家“两区”全球联络站,服务触达千余家境外企业;面向在京外资企业,首批邀请13家优秀企业加盟“全球服务伙伴”;吸引百余家跨国企业在京设立外资研发中心、超6千家外资企业来京发展;世界500强在京总部数量保持全球城市之首。沙龙活动中,北京市商务局推介了北京“两区”建设的政策优势与发展魅力。
沙龙活动中,海淀区介绍了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的开放创新发展总体情况及成效。作为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海淀区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文化资源,是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最聚集、创新创业和对外开放活力最突出的区域之一。今年4月26日,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通过正式验收,作为“两区”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至此,海淀已具备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四区”叠加优势,已经进入到产业发展开放包容、数据流动安全有序、资金进出快捷便利、人才保障有力到位的新发展时期。在“两区”建设中,海淀区通过一系列开放规则的探索、开创崭新的发展空间,叠加海淀自身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国际化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环境。
分享环节,尼日利亚使馆公使衔参赞JimmyPatrickEbi、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总裁及中国首席代表TomSimpson、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刚,分别作为驻华外交官、商协会、外资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