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谯区按照省、市要求,统筹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旅游“十百千”行动,明确目标,把和美乡村精品村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合二为一,分类推进,形成“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建设新格局;力争在2024-2027年间,以“1123”为推进路径,即以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为1条主线,重点围绕乡村振兴“一环两带”示范区,打造10个省级精品示范村、20个和美乡村中心村、30个和美宜居自然村庄;推动实现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人才活力迸发、文化日益兴盛、生态环境优美、组织保障有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卫生厕所覆盖率提高到95%,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8%,黑臭水体“清零”。
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实现区域供水规模化,水质检测合格率100%;新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组全部通硬化路,建制村公交通达率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98%以上;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围绕“菊、茶、菇、果、水产”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加快农产品绿色加工(食用菌)产业园建设。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新增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2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0000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0以内;至2027年,全区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60%以上。
农村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创建区级移风易俗示范镇村10个、市级及以上文明镇村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功能不断拓展,乡村文体设施更加完善,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加浓厚。
乡村治理体系高效规范。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乡村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农村物业、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不断完善。
全面推进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结合各村产业、公共基础设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等实际,将全区60个村(社区)分为三类进行创建。
一类为村庄规划编制完整、产业基础好、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纳入省级精品示范村创建候选村,申报期内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标准每年创建2个左右。
二类为产业基础较好、农村基础设施较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较丰富村,纳入和美乡村中心村创建候选村,申报期内按照省相关规定每年创建4个左右,适时申报省级和美乡村中心村。
三类为产业基础良好、农村基础设施一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良好村,纳入和美宜居自然村庄创建候选村,申报期内按照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每年改造提升6个左右。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推进小组和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协调、统筹调度等工作。区推进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每年召开一次现场会,年终表扬和美乡村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区直部门建立创建工作制度,各镇相应成立推进小组,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实行清单管理。围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区分年度确定和美乡村建设任务,细化到镇村。省级精品示范村及和美乡村中心村创建周期2年,和美宜居自然村庄创建周期1年。区直牵头部门围绕建设任务,制定专项推进方案;镇里做好任务分解,加强监督管理;村作为实施主体,做好具体建设推进和管理工作。
加强规划与引导。健全多元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指导各镇做好农村住房图样、通用图集,全域开展村庄设计和村居设计;创作一批反映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彰显时代特征的文艺作品,营造乡村建设浓厚氛围。加强乡村网络宣传和营销,将三类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牵引乡愁的人气村。
强化考核激励。将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区委年度综合考核、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区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及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区推进小组按照省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督查检查,确保建设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