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人才培训、选拔、评价、激励等方面,整合资源要素、探索方法路径、创新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人力资源保障。
“高”位引领,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生态。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育政策体系。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有技能人才68.1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2.6万人,占比33.18%;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820人。
“实”事推动,促进技能培训提质扩容。“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连续多年被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人社、财政等部门优化“大培训”工作格局,实施清单式管理、阶梯性管理,将补贴职业(工种)目录分为A、B、C三类,拉开不同职业技能等级的补贴标准,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将地方主导产业、绿色产业、新业态等职业(工种)列为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进行扶持。补贴性培训项目全部面向具备资质的机构开放,全市共有60余家机构和院校入围,覆盖培训专业近200个。3年来,全市开展补贴性培训22.6万人次,发放补贴2.1亿元;每年发布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80个以上,开展培训3万余人次。
“育”人为本,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牢牢把握动能转换、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调动职业院校、重点企业、民办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培育职业技能人才大军,充实人才队伍,年新增高技能人才8000余人,新增数字技能人才4500余人。围绕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等年均征集发布职业技能竞赛项目60余场,通过竞赛挖掘高技能人才。依托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省市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挖掘培育优质载体项目,进一步释放辐射效应,已累计培育67个省级企业首席技师,1个国家级、1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项目,7人入选江苏省首批特级技师。
“活”字优先,鼓励企业自主评价人才。坚持企业视角,把技能人才选、用、育、留的“指挥棒”交给企业,激发用人主体活力。围绕评价主体、评价职业、评价对象等维度,出台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细则,成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指导专家组,遴选第三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创新组建技能人才评价联盟,给广大企业和劳动者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降低人才评价成本,提高企业自主权。稳步推进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改革,完善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细则,截至6月中旬,全市共有自主评价机构83家,可认定职业260多个,实现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县区全覆盖。
“融”合培养,充分激发校企对接动能。出台加强企业用工服务保障15条意见、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0条意见,鼓励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更大力度支持校企融合培养,引导职技院校与重点企业工学一体,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办学主要目标,探索“招生—合作—就业”一条龙机制,支持企业与院校合作建设混合所有制院校,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定向输送技能人才。“订单班”“冠名班”按照生均1000元进行补贴,在校生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补贴口径由“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明确相关奖补资金可用于职业院校对相关院系负责人及教师的奖励激励。对承担并完成培训任务的院校,相应培训收入可作为单位绩效工资经费来源,按不超过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的50%增核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且不作为人社、财政部门核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相关绩效可由学校制定方案分配,进一步强化学校培训主力军作用,提高教职工积极性。
我市将继续立足服务企业产业、促进就业创业,推进技能培训与就业、产业和高技能人才深度融合,充分体现产业集群特点、激发校企对接活力、发挥培训赋能优势,促进高技能人才培育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