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国画大师张大千诞辰125周年。在他的家乡内江,先有华裔导演张伟民携其历时12年、辗转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作的纪录片《万里千寻》到来,以凝练的镜头语言解读张大千在海外的传奇故事。紧接着,内江原创大型现代川剧《大千世界》完成首演,加紧准备“走出去”,用川腔蜀韵唱响“大千艺术品牌”。
张大千的书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蕴含内江文化底蕴的独特IP。保护第一、传承优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历史文脉在甜城大地绵延赓续。
重保护
深挖价值内涵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通过深入普查,内江现有文化资源3.65万个(处),其中,全市非遗项目总数达187项;地面不可移动文物2265处,共计全国、省级、市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处。
从市中区的圣水寺到东兴区的东兴老街,从资中文庙、武庙到隆昌石牌坊、威远红村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一处处文化遗存,完整保持了内江自古以来的历史风貌、传统文化特征,历史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除制定重大项目发展计划争取城乡建设专项资金外,我们还在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专项规划。”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标介绍,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保护文化遗产的基层“答卷”迭出:资中县完成《资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年)》,罗泉镇、云顶镇、铁佛镇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云峰村、禹王宫社区等13个传统村落完成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历史建筑和古树名木有序完善测绘、建档、挂牌、公布等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内江如何守住文化遗产的承载基础?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德超说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坚持‘保护第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内江深入实施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先后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实施资中盐神庙保护维修、隆昌石牌坊保护修缮等22个国家、省级文保单位保护修缮项目,全市61处石窟石刻实现监控全覆盖;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累计开展资阳河川剧艺术、黄氏吹糖人等10余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久久为功,重在实干。“我们将继续实施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推动编制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规划计划,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和招商引资机制,全面加强文化遗产调查认定和挂牌保护。”张德超说。
只有做好保护工作,才能漫步成渝古驿道、重拾老街旧时光,为内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基础支撑。于6月12日召开的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准确把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内江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牢固树立“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要关系,着力构建保护体系、健全完善保护制度,真正让文化遗产“守得住”“传下去”。
强传承
探索活化利用
在农村院落、街头巷尾欣赏川剧大戏;在张大千博物馆购买非遗文创产品和“大千画派”作品;在研学营地里开展一堂非遗传承体验课……不言而喻,内江是一座“怀旧”的城市。这不仅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于它不断创新非遗业态,让“光阴的故事”有了不一样的叙述方式。
新时代赋予新的文化使命,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池春水”大有可为。近年来,内江在非遗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文物价值挖掘以及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
“非遗+文创”释放出新的市场潜力。走进张大千美术馆一楼的书画展销厅,剪纸、烙画、玉雕、布袋、折扇、土陶等文创产品明码实价、整齐罗列,供游客观赏、收藏。“可看、可买、可交流”的文化体验,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也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文化+旅游”助力产业经济再“升温”。内江依托工业遗址、红色遗址、非遗技艺等开发文化类主题研学线路20条,文创产品100余款,年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积极承办第二届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全省研学旅行推进大会,举办大千龙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打造“甜城金晚”不夜城,围绕“研学游”“水文章”“夜内江”,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艺精品+非遗传习”让内江历史文化代代相传。现代川剧大幕戏《糖坊风云》获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传统川剧大幕戏《绣襦记》获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优秀剧目,现代川剧《凤鸣山传奇》获第五届四川文华音乐奖,木偶剧《张大千匪巢磨难》获第五届四川文华舞美奖。建成资中木偶剧团、隆昌市金林陶瓷有限公司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3个,内江市中医医院、黄老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市级非遗传习基地7个。
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江的非遗“出圈”之路其实有迹可循。张大千纪念馆、张大千博物馆、邱笑秋艺术馆等书画艺术类场馆的建成,中华传统书画文化研究院、大千画派创研基地等学术交流研究机构的设立,都让中华传统文化在甜城有了“栖身之所”。此外,通过“甜城英才”人才计划、校地合作定向委培、师带徒等形式,内江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文博类、戏剧类专业技术人员50余名,非遗传承人100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