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机林立的麻栗镇到果桑遍野的永郎镇,绵延数十公里的安宁河滋养着这一方水土。
近年来,德昌县坚决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制定工业强县、农业强县、文旅强县“三大强县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县乡村振兴各项事业打开了新局面、实现了新进步。
有一组数据是例证。据统计,2023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4130元,同比增长13.6%。
农业:提质扩产
时间拨回到2023年10月14日,一夜秋雨过后,安宁河畔的稻穗迎来丰收季。测产验收专家组成员对位于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的“超级稻单季亩产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随着测产验收数据揭晓,该项目实现了单季亩产1251.5公斤,创造了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的世界新纪录。
德昌县位于安宁河谷,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水质好,这里不仅是水稻生长的“温床”,更是农业发展的天堂。
近年来,德昌积极融入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全州“天府第二粮仓”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农业体系,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供给底线。
当前,从德昌县出高速路口,南侧,凉山首个供港果蔬产业园区犹如“芙蓉出水”般呈现眼前。
引进企业建基地、专家人才推技术、联农带农共致富……近年来,德昌县探索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生产、运输、销售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擦亮“供港”招牌,全力打造特色绿色农业,带动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德昌县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将果蔬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持续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通过土地整村流转,规模化经营,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招商引资增活力、培育典型强筋骨,构建区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果蔬优势产业带,推动农业品牌化、绿色化、优质化发展,更好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2024年4月10日凌晨,随着装有种猪的车辆缓缓驶入德昌县巨星智慧生猪养殖现代农业园区,至此,总投资30亿元的德昌巨星100万头智慧养猪园区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占地1450亩,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于2021年2月动工建设,采取“楼房养猪”“智能化管控”模式,将养殖区、饲料加工区、屠宰区、粪污处理区、生活区集于一体,实现“饲料原料进、优质猪肉出”,是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智慧生猪养殖园。
此次引进PIC种猪4万头,满产后可年出栏生猪80万头以上,解决固定用工721人,人均收入54000元/年,同时带动冷链物流等相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有力保障全省、全州生猪稳产保供。
园区,无疑是将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的最有效手段。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现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德昌始终将品质作为核心支撑。近年来,立足桑葚、枇杷、板栗等特色产业优势,大力实施“1+2+4+N”(1个国家级、2个省级、4个州级、N个县级)现代园区建设战略,以建设6大产业园区(巨星智慧生猪养殖园区、供港果蔬产业园区、安宁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茨达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角半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烤烟示范园区)为龙头带动,不断补齐产业链,形成辐射带动、覆盖全域的现代农业网络,打造“精、优、特、绿”的农业产业现代化集群,目前共有省级产业园区2个(桑葚园区、粮经复合园区),州级产业园区7个。
工业:提速扩能
2023年9月21日,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川渝地区“十四五”以来投产最大的风电项目——雅砻江腊巴山风电项目正式投产发电。腊巴山风电位于德昌县,属于高海拔山地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25.8万千瓦,总投资超19.2亿元,年平均发电量约6.8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1万户四川家庭的年用电量,每年发出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万吨,项目的投产发电对于加快打造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助力构建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地方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德昌县在注重工业发展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以实现地区的持续繁荣和发展。
——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科技引领、园区集聚”,深入开展“地下找矿产、地面找耕地、地上找风光”行动,围绕东方电气等“链主型”企业和“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全力开展补链、延链、强链,着力推动清洁能源、稀土钒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盛和稀土深加工等项目建成投产,大陆槽稀土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形成现代绿色工业体系。
——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大幅提升,省级化工园区申报认定通过省经信厅等多部门联合会审。
全面提速扩能的现代化标准绿色工业正显雏形,绿色工业发展快马加鞭。202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71亿元,同比增长14.7%,第二产业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州第一。
文旅:提量扩面
据统计,2023年德昌接待游客675.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36亿元,同比增长10.01%。
近年来,德昌县依托本地优异的自然资源,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中国气候好产品”“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巴蜀气候康养地”“巴蜀气候好产品”“大凉山旅游名镇”“大凉山旅游特色小镇”“大凉山旅游特色民宿”等一批百姓家喻户晓的、有分量的文旅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培育更多的名镇、名村、名宿。
殊荣背后,德昌全域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农文旅形成融合深度发展,景区景点连点成面。
麻栗镇交通便捷,通达南北,108国道、京昆高速、成昆铁路、成昆复线贯穿全境。安宁河谷更赐予了麻栗镇丰富的风电资源,2011年,麻栗镇建成了四川省首个风电场。风电不仅吹来了绿色可再生能源,更吸引了不少游客到麻栗体验田园采摘、打卡拍照。
春季享受温暖的阳光、呼吸新鲜的氧气,夏季畅享微风送来的清凉水气,秋冬与自然的邂逅,闲适与自由的浪漫……打造中的海花沟虽未露出“真容”,但已经轻松俘获了众多游人的心。德昌海花沟,位于螺髻山与姑姑山的环抱之中,由数级开阔平缓的台地组成,每一阶都陈列着让人惊叹的“宝藏”,百棵古树、千亩果园、万亩农田、高山花海……它们共同汇成一幅迷人的秀美画卷。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人文风情、悠闲的生活方式,在海花沟缓缓舒展。海花沟以其灵动成为德昌“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美誉的最好诠释。
从北向南,德昌从“春秋三百天,四季养生地”阳光康养游到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编制《德昌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旅游德昌”。如今,德昌逐渐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在文旅融合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近年来,德昌在创新旅游与传统业态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旅游+农业”发展中,加强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利用,成功申报23处国家、省、州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创建傈僳水寨、螺髻阳光、石房子、樱缘谷、西麓河畔、云盘山童话森林、六所古镇7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海花沟大地公园、傈僳水寨等文旅项目获省内外游客一致好评,乡村旅游不断提档升级,逐步由过去单一的乡村观光旅游向农耕研学、休闲度假、非遗传习、文化体验等复合型乡村旅游转型。
工业、农业、文旅齐头并进,德昌正以独特的方式打开乡村振兴卷轴,续写富民强县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