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清又日暖,麦穗沉沉扑鼻香。时下,在惠山广袤的田野里,株株麦穗鼓胀饱满、泛着金黄,在微风的吹拂下婆娑翻涌,掀起层层麦浪,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近年来,惠山区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连续四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工程,全面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6.7万亩,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以上,农业种植实现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初夏时节,在玉祁街道黄泥坝村高标准农田示范点,麦浪滚滚、一望无垠。为提升规模连片建设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黄泥坝村将低端大棚、农用房等土壤乏力、地势不平的地块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改造提升。全村共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00余亩,在建400多亩,推动“粮田”变“良田”,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政策很好,家里10亩大棚全部被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黄泥坝种植户欣喜地表示,如今路变宽了、水渠通了,大型机械也可以进来,让种粮事半功倍。
与往年不同,如今的玉祁街道,农田里迎来许多科技“伙伴”。“智慧”技能悉心呵护麦苗茁壮生长。“我通过手机APP,可远程控制水泵,手指一点,水就会自动送到地里。”30亩稻麦自动排灌系统试验田内,布满摄像头和物联网设备,种植户强科表示,以前30亩地需要好几个人合力“伺候”,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了,一个人能管理1000亩左右。除了小麦自动排灌系统,无人机喷洒农药等“智慧化”农业应用在这里也并不鲜见。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一块块农田在科技的加持下焕发新活力。作物智慧“饮水” 亩产破千公斤大关
在前洲街道杨家圩中圩片区高标准农田建成区,“智能一体化”泵站一头连着沟渠,一头连着河道,打通了农业种植和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去年新建的‘智能一体化’泵站,刷卡就能启动,农田灌溉用水十分方便。”该高标准农田区种植户邓蓥表示,以往农田灌溉跑漏现象较为严重,自从有了智能泵站,农田灌溉高效精准,不仅节约了用水和用电成本,还大大节省了灌溉劳力。
“17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农田集中连片,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而且灌溉管网等设施齐全,种植管护更加高效方便,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前洲街道农技站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前洲共设有5座“智能一体化”泵站,今年还将新建4座智能泵站,进一步提升辖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另一边,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前洲街道黄石街村还建成“路相连、田成方,沟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示范区。“去年,我家小麦平均亩产578公斤,水稻平均亩产647公斤,真正变身‘吨粮田’。”黄石街村种植户邓先生表示,如今全年粮食亩产可突破千公斤大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高标准农田如何做好管护?如何及时规避工程质量风险?惠山区创新建立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给出了“答案”。
2023年6月30日,惠山高新区(筹)(洛社镇)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分公司签订的无锡市首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协议》正式生效。这是惠山区首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惠山高新区(筹)(洛社镇)石塘湾片区的3800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进行投保。该项目提供为期5年、累计2800万元的“工程质量+灾毁损失+管护服务”风险保障。
“高标准农田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保后,道路、沟渠等高标准农田设施若遭受火灾、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或电气事故、盗窃、恶意破坏、田间作业机械手操作过失等造成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惠山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酣,全区永久基本农田中已建高标准农田3.17万亩,力争到2025年,将剩余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蹄疾步稳走好具有惠山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